任何一段人际关系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在精神上离不开父母,需要父母的关心,是因为早在童年时期我们就与父母形成了牢固的情感纽带,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对彼此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在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们和父母之间才得以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精神纽带。
因此,想要让一个人在精神上离不开自己,归根到底是要让对方形成对应的社会知觉。即认为我们很好、很不错,对我们有好印象,依赖我们、信任我们。
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对方对我们产生精神或者说心理上的依赖,才能够让对方离不开我们。
在自我表现中,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如何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使得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继的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是建立精神纽带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接触陌生人的时候都会表现得非常拘谨,特别是当他们对对方很有好感、一见钟情的时候,对自己的恨意就会非常浓烈。
很多人在陌生情境中缺乏自发性,自我感觉也不太良好。当对方很耀眼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很难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发现,在同陌生人相遇的初期,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别人的接受性。
其中S表示当我们站着或者坐着的时候需要面对别人,而不能随意扭动身体。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表示专注和感兴趣;E表示目光接触,眼神不能四处游离;R表示放松,不要太紧张。
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的人,会给人以“我很尊重你,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非常接纳你,你可以随意一点,不用太在意”的良好印象。
这样一来,随着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建立,人们就可以为最终建立精神纽带奠定重要基础。
想让人们在精神上离不开自己,仅仅浮于表面的人际交往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深入了解对方的喜好和经历,深入对方的内心,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鲁滨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人们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
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都属于自我最表层的内容。
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不可能与对方建立精神纽带。
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
如对某一个人的评价、对时事政治的见解等。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才能与对方共同讨论某个话题,并得知对方的观点。
换个角度说,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能够毫不避讳地谈到他对某个人的看法,那就说明你们已经开始了建立精神纽带的第一步,成功跨越了表层的关系。
自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密性更高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个人对于自身的自我评价。
因此,想要让对方离不开自己,那就必须先进行自我表露。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对方认为自己很真诚,出于“偿还”的压力,便可能吸引对方也做出自我表露。
而这往往标志着人们的关系已经非常亲密,你们之间的联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层次。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私。
当人们通过前几个阶段的逐步推进,有些人已经开始愿意分享自己的私密之事,并且会嘱咐你不要给别人说。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做得好便能够促进关系的质变,成功让对方对你产生精神依赖。
人们在面对别人袒露真心时,一定不要随意地评论、贬低对方的感受,而应该鼓励、认可对方的观念,并且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会让对方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密感,会让对方感觉“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只要对方感受到温暖和亲密,那么你们之间的精神纽带便算得上初步形成了,对方也对你产生了精神上的依赖。
虽然通过人际关系的技巧,我们能够俘获一个人的心,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真诚是最重要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要维持彼此之间的精神纽带,人们还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