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卫国人,又名卫鞅。也叫公孙鞅,因为他是卫国贵族,跟国君是一家子。
据说,他早年投身到鬼谷子老先生门下,成绩突出,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鬼谷这所大学位于山清水秀的鬼谷溪旁边,人称战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摇篮,孙膑庞涓张仪苏秦都是杰出校友。
精英教育,加之贵族血统,在战国时期,很吃得开。
(一)
年轻时卫鞅在魏相公孙痤的家里当门客,当时的魏惠王也算个明君,魏国虽然没有称霸,但是国力是很强大的,时不时的以老大的角色招呼各国领导人喝个下午茶。
公孙痤算是大国总理了,地位堪比美国国务卿。而卫鞅是他的侍从官,职位叫中庶子,大抵是领导秘书,从平头百姓的角度看,卫鞅的这个官已经不小了。然而,他这个中庶子在魏惠王这里不名一文。
公孙痤快挂时,向惠王大力举荐了他,惠王心想“你死也就算了,还安排个自己人接班,这不太好吧?!”。惠王没表态,他心中早就有了魏相的人选,而卫鞅,用现在话说,不够格。
我们分析一下,老板公孙痤虽然极力推荐了他,但是在此之前,他却把卫鞅捂在手心里的,没有给自己的手下足够表现的机会。
他很清楚卫鞅这小子可能是属猴的,一旦给他机会变成了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就没有自己这个太上老君什么事了。
这个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不少人才华横溢,却在工作中郁郁不得志,未必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而是领导不给你机会罢了,是机遇的问题。
在用人方面,领导大抵可以分三类,第一类嫉贤妒能,第二类即用人又防人,第三类现实中的伯乐,一心一意当奶妈。
第一类领导的典型代表,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这位大牛推荐人有一个条件:能力比自己差,能力比自己强的,滚越远越好。
卫鞅的老板公孙痤属于第二类,自己要升天了才让位。说明公孙痤还是有为公之心的,也说明卫鞅跟他混了这么多年,既得到了认可也被提防着。
至于第三类领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不在家。这个即靠运气也靠实力。
生活中,大部分人根本等不到把老板送到天竺,就插翅高飞了,结果不仅没有从一而终,自己也没能飞到西天。
举个例子,在拥堵的下班高峰期开车回家,有人来回变道,以为这样就能快不少,其实不然,变多了,才发现原来的道路,一点都不慢,甚至还更快,而频繁的变,不仅更容易出事还耗费了自己的精力。
一成不变和灵活多变,应该建立精准的审时度势基础之上,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言归正传,除了推荐,公孙老板还给惠王撂下了一句“不用之,则杀之”这样的狠话,可见他对魏国这家公司是一往情深的,而魏惠王认为这老东西一会让我用一会让我杀,脑子一定是糊涂了。
魏惠王错过了这个自己兜里的“宝贝”,卫鞅投奔秦国而去,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秦孝公嬴渠梁。
(二)
公孙痤死了,卫鞅失业了。在魏国晃荡了几个月,秦国广招天下贤士的消息传来,于是他决定去面试一下。
我们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假如魏惠王当年给公孙痤个面子,试用一下卫鞅,他能不能在魏国大展身手?其实很难。
魏国当时是强国,早就过了一穷二白的创业期,变法图强面临的是各种矛盾的对立与冲突,谁都不愿意找不自在。
说白了,人家魏惠王过得是首富的日子,生活优哉游哉,懒得继续创业,保持稳步发展才是第一国策,因此,卫鞅在魏国可能会很平庸。
而到了秦国的卫鞅却大不相同,秦国是一家破烂的差点倒闭的公司,家底一干二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况且秦孝公搞点事情的决心很大,而卫鞅的这套理论体系有可能是秦国由二流末冲到一流强国的好办法。
秦孝公作为大老板眼是很毒的,对卫鞅这个人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坚挺,这也是卫鞅能够将自己的抱负成功输出的基础。
所以说,际遇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卫鞅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伯乐秦孝公,而他本人也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这才得以成功。
就像孙悟空一直有如来在背后撑腰,悟空要为自己的黑历史救赎,如来要实现自己普度众生的目的,一拍即合,好的际遇源于共同而坚定的利益基础,我们可以称之为共赢。
但是,际遇这种东西不可以强求,不遇的时候也不能忘了打怪升级,要时刻准备着,努力总是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你中奖的机会倍增。
实际上,我们读一下历史,了解一下过去的人和事,对现在是有指导意义的,历史的车轮滚滚,物质和形式的东西一直在变花样,而精神内涵是一直传承和稳定的,因而万变不离其宗。
读点书吧,不吃亏。
(三)
来到秦国的卫鞅,一下子激活了自己,突出的能力加上老板的肯定,改革措施大张旗鼓,也有了“徙木立信”这样给政府树权威的典故。
卫鞅的改革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十年左右。第一阶段,搞户籍改革,军爵制等,目的就是加强生产,并提供可行的鼓励机制。
在秦国,变法之前土地不能买卖,长期留在士族手中,对于下层人民没有很好的升级的通道,说白点,不管你打怪升级的能力有多强,出身不好,这辈子可能也就是个loser。
改革后,在秦国想要升官发财只有两个途径,耕与战。贵族没有战功的不让认祖归宗,出门不准说自己姓赢。
其实就是把原来吃白饭的贵族们踢出了贵族圈子,让这些以前不用上班打卡的老爷们,出来继续奋斗。
割掉少数人多余的肉,分给大多数吃不饱饭的人,并让大部分人有机会变成胖子,这就是成功的改革。卫鞅做到了。
以军爵制为例,二十级爵位,要升级靠的的是敌人的首级,一颗首级就能换到土地房屋和仆人。
因此,在士兵眼里,敌人头上顶着的从来不是脑袋,而是房子票子和女子。
而且不同爵位待遇差别很大,没有爵位的士兵,吃饱饭都是问题,三级爵位的士兵,就有酱菜可以下饭了,再高的就有酒有肉了。
总之,爵位只能通过努力得到,这在改革前是不敢想的。而老贵族们,没有功劳,不仅群众们瞧不起,国王家族也不收这种“败类”。
制度好,关键还是执行的好。秦国在变法过程中老贵族们没有少使绊子,毕竟地被人拿走了,总不能喝西北风。
改革阻力虽然大,却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毕竟这些制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走人民路线永远是有前途的。
卫鞅在秦国的第一个十年,秦国国力大增,不仅秦军变成了虎狼之师,秦国的农耕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个十年,耕战体制基本稳定,秦国的政治制度为之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有能力的人,不管是能战的还是能耕的。最大的受害者是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原来的贵族集团。
从卫鞅变法开始,中国逐步扭转了春秋时期贵族垄断的局面,让靠本事吃饭有了制度的保障,开创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基础,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法”,一点没错。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崇尚凭本事吃饭。
(四)
历朝历代,都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源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天平一旦严重倾斜,就要出问题。
卫鞅的贡献之大在于,在他之前,中国的社会一直是贵族社会,在他之后,中国的社会开始更接地气。
不论哪个朝代,大家都在忙着解决人民的问题,连闯王都说“跟我混不纳粮”,虽然这个有牛逼吹得有点不切实际,但是打击门阀贵族,保持从上到下的接地气,这个模式一直传承下来。
一个时代行不行,关键看各个阶层能不能保持融洽,保持平衡,阶层之间垂直的通道是不是畅通的,一旦不畅通,改革势在必行。
卫鞅在秦国的改革目的是让国家强大,国家强大的的根本是体制的活力和竞争力,而通过打击贵族势利,推广靠能力吃饭这套价值体系,为公平正义提供了温床,是秦国能够强大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