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本节,看看推动秦国快步前进的改革先驱-商鞅的逝去。商鞅可以说奠定了秦国强大的社会秩序,在商鞅死后,其变法的主要思路也一直在沿用。让我们把时钟调回,看看商鞅的结局,不管这些文字是真的还是假的。
自译部分
公元前340年,齐、赵伐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儿子惠文王即位。公子虔的党徒,诬告商鞅想谋反,朝廷派人抓捕。一开始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人不接受他,遣返回秦国,于是商鞅回到封低,集结他的党徒及亲兵,北上攻击郑县(陕西渭南华洲区)。秦国派大军生擒商鞅,车裂之。
商鞅在秦为相时,用法严酷,经常在渭水河边审理处决囚犯,渭水竟成一条血河。当了十年相,得罪不少人。
赵良曾经和商鞅会面,商鞅问他:“您看我治理秦国的手段,与百里奚比相比,谁更高明一些?”赵良说:“一堆人对您点头哈腰,不如一个人敢表示异议。我说点实在话,您可别砍了我,行不?”商鞅应允。
赵良便继续说:“百里奚啊,不过楚国的一个贱仆逃犯。秦穆公把他从牧牛的卑贱地位擢升到万人之上,整个秦国,除了王,没有比他权势更大的了。他为相仅仅六七年,就向东讨伐郑国,取得大胜,晋国三代国君,凭他选任,并有拯救楚国的功劳。在相位期间,累死也不坐车(安车,特种车辆),晒死也不打伞(车上华盖)。在国内巡查,永远不带大批侍从,也不带甲兵戒备。等他去世时,秦国上下万民痛苦,小孩停止唱歌,农民停止捣米。”
“但是您呢?靠国君宠信的近臣景监上位。从政时,欺凌贵族,残伤百姓。公子虔因您的刑罚,已不出门八年了。后来您又杀祝欢琼刑公孙贾。《诗经》里写道: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您做的这么多件事,没有一件不得罪人的。再看看您现在出门这阵仗,一大串卫兵保驾护航的,侍卫全副武装,箭上弦,刀出鞘,夹道奔驰。如果没这阵仗,您都不愿出门。《尚书》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的这些派头,可不是恃德。以目前形势来看,您危若朝露(富贵地位即将转瞬即逝)。而不自省,还在贪图封地富庶,独霸秦国朝政,与人民对立增加民怨。一旦信任您的国君去世,秦国上下该怎么对付您,我可不敢想象。”
商鞅并没有听从赵良建议。五个月后,形势便发生巨变。
读书笔记
1、前文中,魏国被秦国商鞅偷袭后,立刻在本文中,齐、赵又乘势痛打落水狗。人弱被人欺啊,所以一个人,一个国,得有立足之本,不能说你现在想随遇而安或者无畏争夺而放弃了自己的成长及蓄势,待局势动荡时,总有人会打你主意。
2、商鞅在本文中,在赵良口中,彻头彻尾的没有一句好评价。综合来看,无非就是四点。一是出门讲排场,废话吗,商鞅得罪那么多人,出门不得警卫队随时跟随,要不扔鸡蛋的行刺的都得排队。二是得罪贵族,这在当时改革浪潮中是必须推广的一件事,只不过是比较激进了,在处罚公孙贾,公子虔时,说不定也是有人推波助澜。三是和人民对立。这个事情比较严重,没有团结可团结的力量,所有人都在和商鞅对立,只有秦孝公支持,这是不对的。四是靠宠臣上位。这个不评价了,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常有。
3、说归说闹归闹,从赵良的评价中,我们还是可以借鉴一些东西。如果你想当时代的弄潮儿,应该抛弃这些极端,要低调,如百里奚,要少一些排场,对权、对财少一些念想。并要动动脑子,至少团结可团结的重要力量,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功高震主又不对,要把控),对人民好一些。
4、看看百里奚。公元前七世纪虞国〔山西省平陆县〕人,晋国灭虞国后,俘虏百里奚。当晋国国君〔十九任献公〕姬诡诸,把女儿伯姬,嫁给秦国国君〔九任穆公〕时,把百里奚当作陪嫁侍从。百里奚不甘屈辱,伺机逃亡,逃到楚王国的宛城〔河南省南阳市〕,被以打猎为生的山地人捉住,命他养牛。嬴任好早就仰慕百里奚的才能,得到消息,打算重价把他赎回,恐楚王国留下自用,就以索取‘逃媵’〔媵,陪嫁〕名义,用五张黑羊皮交换。然后任命他担任高级国务官〔上大夫〕,世称‘五羖大夫’。
看完商鞅,再看看百里奚,是不是我们觉得,低调不张扬有才华,再加上有韧性,是我们确实可以追求的呢?
5、再说说商鞅悲惨结局。有人评价商鞅在秦国,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要秦国强大,才有这么激进的变革措施。我们也很是感动。所以他在自己周围画了个圈,得罪一帮人,只对秦孝公负责。秦孝公去世,商鞅逃亡,资料说本国的旅馆都依秦法,不能容他,更别提得罪过的魏国。连最后攻击郑县的目的,也是立足郑县戒断河西地区秦国后路,帮助魏国拿下河西全境,以此为投名状投靠魏国(存在争议)。
所以说,人生,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是不顾别人追求信念?还是顺势而为圆滑处世?亦或是取得两者平衡?要做平衡,是最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