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老师在《理想课堂的三种境界中》中指出:要读的好,就要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理解课文,理解课文是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
想理解课文,首先要理解文本,文本,词语和学生的经验之间,也就有了一道道深浅不同的沟,因此,理解文本的含义,首先要让这些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只有他们复活了儿童的心灵,才能受到刺激,也灵动起来。
如何复活词语、复活文本呢?
干老师非常有趣的称复活文本,叫吻醒文本,可是怎么吻醒呢?你只要读它们的时候,把节奏打出来就可以了。吻醒就是让词语让事物恢复它本来的魅力啊!
对于一些歌谣是可以吟唱的,这一场文本也就活了,
那如果是谜语呢?怎么把它弄活呢?当然是猜啦!
那如果是故事,我们怎么吻醒呢?讲述民间故事。
吻醒文本的方法是让儿歌成为儿歌,让民歌成为民歌,让谜语,让故事都还原为它原来的样子,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本吻醒了。
我的课堂上实践过吻醒文本。比如我们在读儿童诗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打着节奏,节拍来读。孩子读得开心,自然也就把情感带入到文本中了。
当然儿歌也是可以吟唱的,比如我们之前唱过关于梅兰竹菊的诗词,被谱出了曲调,唱出来美美的,很好听呢。学生唱起来也很兴奋,他们特别喜欢这样的方式,而且很快就学会了呢。我还记得我们唱郑板桥的《竹石》时,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立根在破岩”中的坚韧,也唱出了“千磨万击”后的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肆意洒脱。唱时心情开朗起来,学生随着声音发出来,情绪也就有了。
是的,就像这样吻醒了文本,学更也有趣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