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谈谈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点:
第一,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去想问题解决,而不局限为什么。在面试中,HR会问,你所学的专业和你应聘的这个岗位专业并不对路,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个岗位?”
你可以说,“我虽然不会,但我可以学。”这是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答案。但我觉得更好的答案是在你去面试前就对这个应聘职位所属的行业要有充足的了解,你也可以这样回答,虽然我不是本专业的毕业生,我但我一直以来都有在了解这一行所做的相关工作,我觉得从事这行更有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然后阐述一下自己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个岗位,再谈谈自己对工作的了解,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打算怎么去解决。这样的回答要比“我可以学”这样的答案要好很多,因为我相信无论是什么部门,都会很看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培养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接触训练之后,想办法爱上它,发现它的意义以及让你快乐的地方。这样会容易取得事办功倍的效果。就北宸老师说的,把写作当成通关游戏一样去完成,养成写作快乐的习惯,而不是任务。
第三,有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前阵子湖北35岁的收费员因取消收费站去政府索赔青春的案例告诉我们,体制内的舒适区就像一个栅栏,若待久了变会习惯,让人围困其中而不自知。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要应该想想最坏情况出现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应急处理,有个提前准备。永远都给自己留一个PlanB,再遇见紧急危机的时候,就会有一份从容的底气。
综上所述都是我很不成熟的理解,因为今天才去网上搜 “刻意练习”这一个概念,所以真的感觉自己的这些理解很浅显。 我感觉21天训练营,就像每一个学员的“刻意练习”,每天都在训练我们离开熟练和舒适区,不断依据方法去训练提高,偶尔也会让我感到压力,但是这样的压力却压不住我想要完成任务和大家交流沟通共同提高的渴望,现在已经过半了,我在不断的发现它的魅力,北宸老师和各路牛人在群内的分享,同学间的交流以及自我的突破,都让我把作业打卡的从一种“刻意”变成了我愿意。
胖金鱼
2018年4月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