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第二周的任务居然不是“写作”而是“检索”,让我有些意外。过去几天,检索过这些主题:
1. 一则可以吸引你一字不落看完的长篇故事性文章(小说除外);
2. 你在网上找到的你觉得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3. 你在网上找到的,你最认可的读书技巧;
4. 刻意练习的关键点有哪几个?请分享原理,更重要的是阐述原理的论述过程和案例。
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什么鬼”,到“好难啊”,到“原来如此”。
老师说,快手5分钟,慢手5小时。我也慢慢琢磨出为什么快,为什么慢。
以前以为帅气的做文章是: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倚马可待。
现在发现文章更重要的是:高质输入,反复修改,工匠思维。
一千字的输入,要有十万字的高质量输入
以前读书,写一篇学术论文,就要读起码五十篇论文,搞清楚前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文献综述是顶顶重要的部分,一看文献综述不扎实,都不用往下看,就知道你没有在学问上下功夫。
换到非学术性写作,居然就忘了输入的重要性了,经常拿过题目来,在心里默默盘点下素材,提笔就开始写了。
这个检索训练,强迫我从提笔就写,转换了思路,去找素材——
什么样的文章打动我?
什么样的时间管理技巧值得分享?
什么样的读书技巧我亲测后最认可?
一切变得不简单了,尤其是篇幅要限制在500字。
就不舍得随便搜索一篇东西扔上去,就要删删减减,既要保留精华内容,又想把自己的感悟加上去。
“ 刻意练习的关键点有哪几个?”这个题目最难,我至今没写出来。
因为《刻意练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也是这套学习方法的受益者,我随口就能讲几个点出来,但是这几个点真的是作者的原意中最重要的几个点吗?一本15万字的书,如何用500字表达出来?
陷入了纠结。
写出好作品,离不开高质量的输入。高质量的输入,离不开高水平的检索。
在下受教了。
好作品是磨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如果用足够的时间去做检索这个事情,会发现自己对某个概念的认知越来越清晰。
如果用足够的时间去改一篇文章,发现总是有更好的表达、更好的例子。
巴尔扎克每天半夜开始写稿,写到次日中午,每次印刷排版,他都要大改一遍,改到最后一刻。
最近要做系列人物访谈,距离我以前在杂志社写人物故事,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平媒时代早已变成了公号时代,纸质阅读变成了屏读习惯,写作的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次检索训练对我的访谈任务有了很大启发,下午检索了一下一些高传播力的访谈公号文章,分析它们的调性、篇幅、文风,甚至图片使用、编辑排版这些具体的细节。
看得越多,也就越有感觉。希望能做出一个好的专访系列来。
比灵感迸发更重要的,是稳定输出的工匠思维
师北宸老师在直播中提到,对于写作者来说,可能工匠思维比灵感思维更重要。
是的,写作需要灵感,非职业作家总是想象作家是这样的:
放歌纵酒,看遍长安花,却不肯轻易动笔。来求墨宝的人排成了长队,他懒洋洋地在竹林上晒晒肚皮,又讨一壶酒喝。等到喝开心了,才酣畅淋漓地写一篇绝世佳作。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不不,这可能是李白,却不是职业作家的日常……
村上春树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写作,连续跑步几十年。
倪匡和金庸在报纸上连载小说,为了赶上进度,每天都要写上几千字。
唐家三少每天都要写上五千字,包括孩子出生那天,打开电脑在产房门口写。
他们以稳定输出的工匠思维,一点点搭建起自己的文学帝国。
下来的写作,我会做好资料检索、归纳总结、稳定输出这三个事项。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