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于“刻意练习”的主题我就挺没思路,但还是得硬写。
1、参加写作训练营
参加“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到今天也十多天了。最开始还以为师北宸老师会带着大家边讲课,边实践写作。令我始料未及的却是,第一天直播课上,老师给出“观点、案例、总结”的写作公式后,就让大家全然投入于每天的写作实践当中了。按照公式,工作日500字+周末1500字的作业,真是一个不轻松的任务。
好在接下来时间里,时不时会看见老师在群里给大家提供建议和思路,在我们作业下方做批改。
同一件事连续做了21天,理论上可以形成一个习惯;连续写作21天,确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可是,从来没思考过“观点+案例+总结”这个写作方法的我有点懵,想退缩。一想到交的学费,默默告诉自己还是咬牙坚持一下吧。或许这样写作,就是在“持续做自己不会做的事”,就是在“刻意练习”吧。
2、刻意练习
第一次接触“刻意练习“这个概念,还是2016年看《罗辑思维》视频,有一期节目专门讲《刻意练习》这本书。那个视频我看了两遍,还做了很多笔记,至今快两年了,唯一记住的一句话就是:持续做你不会做的事。
“刻意练习“一词可以拆分成两部分:“刻意”和“练习”。刚刚提到让我记忆最深的那句话,就属于“刻意”部分。“持续做你不会做的事”,就是让自己一直处于不舒服的学习区。而“练习”则是置身于学习区中,通过大量针对性的重复练习,使得这个学习内容在脑中刻下新的沟回,改变大脑皮层的结构,把学习区的技能变成舒适区的技能。
然后再进入“刻意”部分,将不会做的事再“练习”成熟悉的技能。
刻意练习,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做到刻意练习,就意味着要主动远离舒适区,进入比较痛苦的学习区,并不断向恐慌区探索。
这是反人性的。
想更好地做到刻意练习,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环境中个体被动进入学习区,同时这个环境还能提供即时的反馈。
3、训练营=学习环境
训练营中每天都有写作的主题。这样按主题写与之前漫无目的地写相比,有轻松之处,也有令人抓狂的地方。轻松在于有了思考的方向,就有话可以写;抓狂在于想要找到契合观点的案列确实不容易,经常写着写着就发现引用的案例不合适,不得不推倒重新换案例。这样重复几次,整个人会很沮丧,慢慢也有了畏难情绪。
不得不说,让我持续写下去的一个动力,就是写作群内的反馈,尤其是同桌互评。前几天找王闷闷评我作品时,她让我把思维导图画出来,我一下子就懵了。
“什么?思维导图?”我压根没按照思维导图写过文章,也没画过思维导图啊。不就写个东西么,怎么这么事儿呢?
但人家好心给我评阅,不嫌耗费精力和时间,我也只能试着画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给她交差。但当我照着写好的文章总结完思维导图时,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按着“观点、案例、总结”的公式来写,可这之前我还以为自己写的东西很符合要求呢。
现在每次打开word之前,都要在纸上写两份提纲,一份是当日写作主题的要点拆解,另一份是按照写作公式排列的思维导图。这两份提纲,让我不断将思路整理得更清楚,切实感觉到在一点点进步。
4、刻意写作
今天翻看笔记,看到李笑来老师分享他自己写作时说的一句话:写作这事儿,靠的是开眼、开脑,而不仅仅是动手。
之前一直以为,只要多实践,就会从笨拙到熟练。真是too simple了。
写作,这件事看上去需要大量练习,但更需要刻意思考,持续写自己不会写的东西,才会有更显著的进步。
虽然这个过程挺辛苦,但看到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还是非常欣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