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课后小结
1、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2、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会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需要有交易;
3、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
4、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5、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
课后思考
请你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思考:
首先要从经济规律的定义入手,只有明白了经济规律才能去思考其他环节。要了解经济规律则要先了解什么叫经济。而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也就是人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再生产环节所有动态现象的总称。所以经济学也应该是广泛的存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领域。只要有人类生产经济就存在,而生产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得出结论只要有生产就有经济学,那么经济学规律就必定存在。按这个逻辑去理解,那么薛老师的课后思考的答案就很明确了,只要有人经济规律就起作用。
二、马粪争夺战(效率和公平)
课后小结
1、每当我们在讲公正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说,它是符合效率的。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效率决定了公平,这就回到了我们在开头提到的问题。
2、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明白,其实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一个例子,看上去是个公正的规则,但它背后其实是有效率的考量的?
思考:
开车的人估计都会有交通违章被拍需要扣分罚款的记录,比如不按交通信号灯行驶、超速被抓拍等等。这种公平的规则背后就有发挥社会交通整体效率的考量。如果大家都不按交通信号灯行驶,就非常容易堵车,会是大家的整体出行效率降低。
三、看的见和看不见
课堂小结
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课后思考
请你举出一个例子,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在我们做决策时不容忽视的。
思考:
现在社会很多家庭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很多唯美的文学作品都在大肆歌颂爱情,好像只要有了爱情婚后就会很幸福了。这导致很多年轻人结婚的时候确实只考虑爱情而很少考虑其他,比如财力、原生态家庭、双方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因素。那些秉持“有情饮水饱”而结婚的人婚后往往就会陷入菜米油盐等等的现实困境中。你是因为爱情所以结婚的吗?爱情很重要,可爱情绝非是婚后幸福的关键因素。
四、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课堂小结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有害的经济政策,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如果你要问,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有什么区别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他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是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的?
思考:
我们国家在实行个人所得税的初衷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而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确实在理论上可以起到这个效果。但是事实上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主力是工薪阶层,而不是真正的富人阶层。因为富人到底赚了多少钱,很多时候国家根本不知道,所以富人们的个税就很难征。这样就导致个人所得税不仅起不到劫富济贫的作用,反而是劫贫济富的效果了。
五、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课堂小结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能不能存活下来,和各种条件、情况的变化有关,而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课后思考
识时务随大流和特立独行,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哪一种成功的机会更大?
思考:
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那个成功的机会更大。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喜欢特立独行的。当然如果我不清楚的地方、陌生的领域我还是随大流吧。毕竟随大流不用思考,省时省力。个人是还希望自己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贱客,在生活方式上还是从众为好!
关于成功学:以前迷过一段时间的成功学,只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成功学就是空洞无物的伪科学。想要成功去研究那些失败的案例应该会比研究他人怎么成功的更有借鉴意义。成功不能借鉴,是避开一个又一个的坑,踩的坑少了,活下来的几率就大,等别人都死光了,你还活着,你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六、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介绍的二分法非常重要。也正是因为亚当·斯密看清了人性的这种两面性,也看清了我们对付这种两面性的基本方法:在小圈子里面,我们讲的是爱心;在大圈子里面,在陌生人的范围里面,我们讲的是规则。也正是这样,他替市场经济找到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亚当·斯密看作是市场经济之父。
课后思考
你认为,市场经济会不会让人情变得淡薄?
思考:
人是自私的可是他有爱心,为什么有爱心,因为人具有同理心,对应同理心有个镜像理论,说的是心理镜像是模仿学习的基础。最简单的,别人打哈欠,我们跟着打哈欠,别人微笑我们也容易跟着微笑。镜像保证我们得模仿学习能力,也会导致盲从和被洗脑。体现在无私或者慈善上,也会出现自残性质的利他主义。从模仿学习收益角度来看,爱心也是“自私自利”的一部分。从更大范围来看,爱心有利于群体,群体环境有利于个体发展。
爱心天然有距离,君子远庖厨,君子爱护动物,所以不能见动物被屠宰烹饪为食物。
要发挥爱心的规模作用,市场更为合适,因为市场就是大规模陌生人合作的场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感模式,不同时代很难对等比较。远古社会也有集体主义部落,大家限于生存资源稀缺,更倾向于互帮互助分享食物,他们的紧密关系是否更为浓厚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容易因价值观而聚合,真正以“志同道合”为情感纽带。市场让大量陌生人可以自由协作和自由流动,让人们逐渐摆脱了地域和血缘的限制,拥有更多机会去追寻与自己最匹配的情感关系。
如果说市场条件下,感情有淡薄,一般指的是传统的地域和家庭情感。这种淡薄恰恰是以往受限于条件限制而没有爆发出来的矛盾,类似于远古社会人们因为环境限制而产生的互相依存。
给人们更多宽容环境,才能更清楚知道人们真正的情感归宿在哪,基于真实诉求,我认为市场经济会让人情变得更浓厚。觉得人情淡薄的又两类人,一类是习惯于传统血缘地域强制情感的,但身边人已经有了新圈子,一类是走出传统情感的,但还没有找到或融入新圈子的。
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可传统情感模式的解体,也加速了新圈子新部落新情感模式的形成。得到订阅专栏的圈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情感圈子。
七、铅笔的故事
课堂小结
一支简单的铅笔,在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能够掌握生产它的全部知识,它需要成千上万人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制造出来。而这些共同合作生产这支铅笔的人,可以互不相识,彼此憎恨,甚至互相敌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而当这支铅笔被生产出来之后,我们每个人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它。这个神奇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有市场机制在协调人们分工与合作。
课后思考
现代社会的分工和合作已经到达如此精细和复杂的程度,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穷人呢?
思考:
有富人必然就有穷人,客观的说现在的穷人也比过去皇帝的生活上过的更好。只要是人类社会二八原则就会存在,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分工和协作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倍增器,因为有分工和协作则必然出现了采集业、粗加工、精加工等环节,财富在每一个环节里都实现倍增。如果采集财富是100的话,那么粗加工财富就是200,精加工环节创造的财富就是400了。每一条产业链的最后环节的人肯定能获得更大的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是为这少数的最后环节服务。这应该是还有那么多穷人的一个讲的通的解释吧。
另一个解释:既然有分工和协作,就需要领导,就需要有人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能对产业链进行整合的人和领导总是少数啊,所有相对于这些少数富人,绝大多数人当然算穷人了。
八、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课堂小结
由于存在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无法到达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
课后思考
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在你面前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又穷又笨,一个是又穷又聪明,你应该把钱给谁?
我的思考:
老师给的题目是二选一,懒的扩散思考了。肯定是给那个又穷又聪明的人啊,原因很简单,我希望我的钱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刻在我骨子里的自私基因。
九、稀缺
课堂小结
经济学最基础的那块石头,不是理性人假设,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设,而是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稀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第二是人的需求,其实是无限的。
课后思考
人们说,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有机器人代劳了,什么东西机器人都会替我们去做,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还会存在稀缺吗?
思考:
马克斯•韦伯说过一句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对人而言,并不存在所谓的“客观需求”,只有“主观需求”,也就是被自己赋予了意义的需求。
在饥荒年代,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基本吻合,能吃饱活命就行;在温饱年代,主观需求开始摆脱客观需求,要吃各种各样好吃的;在小康年代,主观需求远远超越客观需求,要吃得舒适体面有文化……
所有需求都是人的“意义之网”的延伸,是人们不断创造用以激励自我,促进协作的工具。从这个角度上说,需求是无止境的,因为不断的创造需求,创造意义是人的赖以生存的手段!
这也就回答了薛老师最后提的问题,不论机器将为人创造多么辉煌的物质成就,人都将在新的物质基础上编织全新的“意义之网”,进而创造出更为宏大高级的需求。因此稀缺将依然存在。
十、选择和歧视
课堂小结
这个案子够复杂的,是一个世纪大案,但需要我们记住的,其实就是大多数人容易忘记的一点:稀缺必然导致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
课后思考
很多人都喜欢说:“我不赞成结果平等,但我主张机会平等。”你觉得这话有意义吗?
思考:
结果平等是最终收益分配的平等,忽视对价值创造的不同贡献,压抑所有人创造价值的热情;机会平等是创造价值所需资源的平等分配,实际上就压抑了所有人争取资源的热情。
资源相对于需求总是稀缺的,平等分配资源是一种选择,选择带来歧视。这里的歧视是对本身成长速度快,获取资源强的优秀人才,伤害了天赋高的人群,进一步损害可社会整体进步利益。损害同时,照顾了天赋弱的人群。
我觉得,有歧视就有保护,被歧视的人短期受损,被保护的人长期受损。比如,被考试被加分照顾的那些孩子,容易忽略自身与优秀人才的差距,习惯被照顾,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性和拼搏勇气。
好的歧视,不损害优秀者的短期利益,更重要的是,不损害弱者的长期利益,要给弱者真正自立自强的竞争机会。说到底,组织和社会要承担选择的歧视代价,个人无论优秀平庸,也要承担是否努力的选择歧视代价。让社会和个人倾向于选择努力,歧视不努力的,这样各方利益可能优化。
十一、凡歧视必有代价
课堂小结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歧视的起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对称。而不管是哪一个起源,只要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人们就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课后思考
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思考:
从个人的代价角度看:个人选伴侣的歧视成本更高,选总统的歧视成本低,所以选总统更容易歧视。
从个人偏好角度看:因为选择伴侣的我们考虑的会更多,所以歧视更严重。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个人对总统执政能力不可能完全了解,所以盲目性更大。而我们选择伴侣的时候对伴侣的信息会了解的比较全,决定时盲目性相对较小。
从歧视的对象上来看:伴侣只能选一个,选了这个就是歧视了其他所有。而总统的竞争对手就那么几个,我选A就是歧视B。人数上来看选对象歧视更严重。
综合起来来看,因为个人偏好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歧视,而付出的成本越大越容易减少歧视。反过来思考,那些不需要付出成本的歧视,压根别人就不觉得你歧视我,那么这种歧视也就算不上歧视了。歧视的原因和歧视的成本会形成很好的对冲,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为一样大?
十二、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课堂小结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商业银行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举一个歧视的例子,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歧视不合理,但你却觉得它是合理的?
思考:
消除歧视表面满足了道德需求,实际伤害了整体利益。
春运铁路票价问题
道路拥堵问题
最低工资问题
女性求职问题
……
都在力求消除歧视,但真正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从哲学层面来说,存在既合理。所以说所有的歧视都有歧视的理由和合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