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史上最事多的面试者,在投了一圈简历都以我没有经验拒绝为借口,终于有一家公司在我的积极争取之下同意给我面谈机会,于是欣喜的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公司前门,本想着等特定时间再敲门,想了想还是给负责人打了个电话进去了。
进了公司门,CTO指挥前台让我填表,我扫视了一眼公司,两排电脑前坐着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很多岗位都处于空缺之中,猜想是一个新成立的小公司,心下觉得不太合适,但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而且头天还花了一部分时间试用APP,想想还是硬着头皮试试看。
面试的人事姐姐面相温和,30出头,一看是个有些经验的hr,一上来要我就我之前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乖乖的回答了问题,人事开始问我对于公司的印象和了解,我一听昨天晚上我正好了解了一下公司产品,有了一些看法,以下就是我的看法:
1、前天晚上下载公司产品试用了一下,感觉公司是产品销售驱动用户下载APP体验,这样的用户增长方式注定是缓慢的,让我觉得仍然是传统思维而不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有价值的内容驱动用户对APP留存从而对健康产品感兴趣实现盈利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因为优质内容便于分享和推广流传,所以优质内容通过好的传播方式能最好最快最省钱的积累用户,公司的模式是B2B,病毒式增长的方式完全没有用上除了抓住用户的健康数据留存之外没有更多的价值,而健康产品存在很大的可替代性,而且公司没有运营人员,用产品利润养公司营销,估计老总暂时也不是那么想(运营获取用户,提高日活和留存——融资——推广——增加用户体量——变现——上市这套互联网逻辑),企业只能说是一家盈利不错的公司但并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虽然公司里有不少的技术人员和产品人员。
2、好的企业应该是先破后立,也就是说当你检测出我的身体有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个解决的办法才是可行的,这样的在用户心中的价值会更高
3、APP产品一开始就让用户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会让人觉得烦琐而且暴露了个人隐私,用户体验不太好,个人的详细信息应该是在检测开始的时候或者需要消费产品的时候用户心甘情愿填写的
4、健康不应该仅仅是老年人需要关注的,而应该是全民需要关注的,但我看咱们产品的界面包括其中文章内容的写作风格都给我一种过时的感觉,很难得到年轻人的关注,而年轻人是产品的重度分享者,内容的风格和排版都应该更“潮流”一些,企业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这类人群
5、如果后期企业需要加入运营的话,可以在APP中加入一些元素比如“健康打假”鼓励用户分享市面上的关于健康的虚假传言,一一破除,让用户形成惯性的“只要健康有问题,就上知康搜索一下”,通过这种方式抢占用户的心智,形成相信公司产品品质有保证的印象,把品牌形象树立好。而且产品名称和公司名称保持一致性可以更好的树立公司形象,能够起到花一份钱既宣传了产品又记住了公司
同时也分享了一些世面上的APP产品以及成功背后的种种原因和对于自己能力的一个检讨以及规划。
然后她就我的困惑给我进行解答:公司并不是传统思维而是互联网思维,只不过老总家庭背景弱做了八年医生五年销售,没有太多经济支持没有人脉支撑所以通过产品利润来支撑营销推广,我们当然也想要优质的内容也想跟领域内的好公司合作,但是没有用户量和流量加持,好公司根本就不愿意跟我们合作,也许很多企业会觉得赶快得到用户——变现——上市,但老总的打算是先通过地堆团队销售产品下一步再通过营销推广来加大曝光量来增加关注度,现在的营销都是花钱包装的都需要烧钱的,等明年我们再考虑拓展我们的营销团队,来对团队进行锦上添花。
经过人事姐姐的解释,这非但没有让我对公司传统思维的认知改变,反而是进一步感觉老总由于医生加销售的出身在思维上存在局限性,在我看来运营和产品是互联网领域的两架马车,好的产品通过线下地推当然能吸引一批用户参与,但参与之后的用户反馈呢?有没有对用户的选择偏好进行统计分析?日活量呢?有没有数据监测?而日活量是企业很重要的数据,是企业融资极其关键的指标之一,企业如果放弃数据统计那很难拿到融资,我想老总并不是不想融资而是现有的思路下是没有能力和办法拿到融资。
各位大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欢迎指出
当然我估计没有被录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