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前三章浅识—笔记

《老子》前三章浅识—笔记

作者: 荒山野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8-10 14:30 被阅读0次
概述:《老子》全篇共计五千字、81章,分为上篇下篇。前37章是《道经》,讲 “道”的根本,后44章为《德经》讲“用”,先讲世间万物之根本,再讲如何应用。《老子》又称《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老子》博大精深,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到位,只是将老子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讲诉出来(浅识)以实践。
《老子》前三章浅识—笔记

《老子》,第一章阐述 “道” 是什么,道与名的关系;第二章讲诉真善美的定论,以及处世方法;第三章讲诉“无为而治”。


第一章

全书以“道” 与“ 名” 两个关键词开篇,贯穿整个八十一章,为主要的脉络线索,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畏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于这段话,在历来的解说中有三种版本。面对三个版本的解说南怀瑾认为: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不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

在三个版本中,我更倾向于以下的解说: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混沌时候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经常从“ 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 有 ”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嫣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与善,是古今中外人所极力推崇追求的境界,无论哪一种宗教哲学都是树立标榜美与善。本章主要阐述相对性的现象,以及遇到相对现象圣人以无为处之

天下都知道美就是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那是因为有恶。所以,有与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易也是相互形成的,长和短、高和下相互包容,声和音相互和谐,前后相互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持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前三章浅识—笔记

南怀瑾认为:大道无名,并非如一般凡夫俗子们所认为的常道,什么是常道,便是平常人们为形而上道所建立起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名相境界,这样一来已离道更远了。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衍生出来的观点:人为上者,无论那一方面、都不可能有偏好与偏爱的趋向。即使是偏重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口。不能执着于名相中而离经叛道,万事不可太执着,执着伤身。

第二章,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等各种现象,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与不善,美或不美的境界。因此,万不可过于执著,当做事时需要考虑此时的意义

从中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着,不偏落、不自私、不占有,无为。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自己默默做来教化别人)

世间天下万物,他们都不辞劳苦的在造作。但是,造作后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不占为己有的行为,反而使人们尊重,体现自然的伟大。效应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上智。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不把罕物作为奇宝而珍爱,才不会引起人们的贪欲而引出种种盗者行径。不做挑动人欲望的事,才能保持民众的思想不致迷乱。

所以上乘之君的统治:消解民众的自以为是的成见,杜绝他们主观独断的行为,让他们吃饱穿暖,能够安居乐业,不让他们试图产生胡作非为的野心,以避免造作生事扰乱天下,锻炼他们的体能,强健他们的意志,使外敌不敢入侵。经常使民众保持着因循自然不求造事、心境平和和欲望清淡的状态,这样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能造作生事。高明的统治者保持清静自然,不求造作的心态来治理天下,实施无为而治,那就一定能达到太平盛世,天下大同。

第三章 是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人世间的治道上。

《老子》三章中,第一章讲诉天道是什么,用他的逻辑讲诉了道与名,万物之起始。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讲到为人处世的原则,效应天道,作嫣而不持,生而不有,不计自己功名,无为而治。而第三章讲诉,人类治理之道,不尚贤,使人不争,整理争心和欲望。


相关文章

  • 《老子》前三章浅识—笔记

    概述:《老子》全篇共计五千字、81章,分为上篇与下篇。前37章是《道经》,讲 “道”的根本,后44章为《德经》讲“...

  • 《断舍离》(一)

    这是我在看《断舍离》的前三章的笔记,因为时间原因,这次拍了自己做的笔记 个人感悟: 读了前三章的内容...

  • 《老子》外识

    其安易守,其末见易谋;其脆易散,其微易散。为之于未发,治之于未乱,故万事应防于未然。合抱之木,生于萌芽;九层之台,...

  • 《老子》外识

    江海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也;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故处上民不重,处前民不受害。故天下乐推...

  • 《老子》外识

    善为将者,不逞勇武。善武者,不易有怒。善胜敌者,不与正争;善用人者,常为谦下。故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能(力),是谓...

  • 《老子》外识

    民不畏威,则大威乱至。无迫其安居,无阻其谋生。夫唯不追,故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有明,自现有度,自爱不贵,故去见、贵...

  • 《老子》外识

    民饥,以上食税多,无余食,故饥也。民难治,以上有为,政繁苛,故难也。民冒死,以上求生之厚,刮民脂,故轻死。夫唯无私...

  • 《老子》外识

    小国寡民,俾之至也。使机巧之器不用,使民重死不徙。虽具舟舆,不必每乘。虽有甲兵,无所阵用。使民复结绳之状,乃至治之...

  • 《老子》外识

    民不畏死,何以伏之?若民畏死,则执歹人而杀之,孰后敢效?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匠斫,无有不自伤手者。 ...

  • 《老子》外识

    勇于敢、刚强者必毙,勇于不敢、柔于弱则活。两者皆为勇,而勇柔则有利,勇强则有害。天下所恶者勇强,何以故?是以圣人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前三章浅识—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gk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