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周一,晴,29至41度
我喜欢听着音频干家务,且就只三个音频节目反复听。此三个音频为2017年在喜玛拉雅网站购得的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讲《王阳明心学》、复旦大学傅杰教授讲《论语》及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讲《史记》。此三位教授都是所讲专题的学术权威。听他们的课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他们超乎流俗的讲解也常能引导听众进入专业学习。我就是听了傅杰老师的课才迷上《论语》的。
此三音频中最难懂的,要属董平教授。听他的课最好翻开王阳明《传习录》,逐章逐篇跟读。而我并未打算现在就读《传习录》。之前听一位老师说,读书最好从源头读起,势如破竹,一贯到底。若从后往前读,便如攻城,举步维艰。故我不敢贸然颠倒秩序。但也会选择简便方法,了解孔孟的外围知识。听董平教授讲王阳明,常能解我在孔孟学习上的困惑。
比如前段时间读《孟子》,就卡在“义袭而取”上。今听董平教授解释说:“大致讲生活当中,大家都说那样做是好的,我们也便那样做;那样做是义的,我们也便那样做。好像所有这一切东西,所谓的仁、义、礼、智等都是外在的,是人们、社会、他人都这么做,都这么提倡,我们便也去做,不懂得回归自我心性之本原。”
孔子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利仁,就是义袭而取。我们在理性上认同仁、义、礼、智这些好的品性,于是终日绷紧神经、努力克制不好的欲念,勤力追求仁、义、礼、智等美好的品德,可稍有松懈便鄙吝复萌。就因视其为外在的规范、规则、规矩,是外之于身,而非内化于心。何谓“内化于心”,便是触及良心发现,情感认同。中国人常说:晓之于理、动之于情,说动情感才真正达成教育之功效。我们常常思虑万千,但最终促成行动的仍凭一时冲动。没有这感性冲动,我们就迈不开脚。所以倘若心不端意不正,即便通晓天下千千万的道理,行动起来也还是一野蛮人。仁、义、礼、智乃人之天性本有,只是后天的习染,将之尘封。孟子说“求放心”,便是要将心中迷失的仁、义、礼、智找回来,使心回复到大中至正的状态(即正心诚意)。义无需向外袭取,义本在内心,只需将之唤醒。
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听书,在耳边一遍遍似听非听地轮放,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某句话、某个字眼触动,顿时茅塞顿开、思如泉涌。
我虽然只买了三个音频,反复听此三个音频已有四五年时间,他们教会了我正确的读书法,教会了我如何正心诚意。如果当初在喜玛拉雅购了一大堆的音频,我还会获得如此多、如此深的感悟吗?也许只是一堆从耳旁流过的信息而已。
昨日浪失兄与我论辩“财务自由”,我仍信奉 “少即是多”的道理。我可以很不客气地说,你在当下是何德性,到“财务自由”后也是此德性,甚至会放大某种恶习。当下浮躁,朝秦暮楚,财务自由后,只会更浮躁,精神更涣散。所以,在追求财务自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管理自我、驾驭自由的能力。自由,一定存在于精粹、专注的精神世界里。这一境界本无所谓财务多寡。当下入定,当下成佛。每一个当下都可以是自由的存在,就看你有无获得自由的才能。而无论财务自由还是时间自由,都无助于精神自由的获得,反而有可能成为一剂毒害精神的毒药。金庸小说中常有一个不会武功的小白,意外输入武功高手的功力,然后出现脏气失调、行为失控的状态。毫无精神自由能力训练,却突然获得很多自由时间、金钱的人,大抵也会陷入类似状态。我活了将近五十年,悟出一个道理,那些超出能力范围的金钱和时间,多被用于挥霍,而挥霍时间金钱就等于挥霍生命。空虚、烦闷、自责、抑郁种种精神疾病由此而生。
打卡复盘:
1五点起。昨晚用波兰种发面一夜,早起做全麦馒头。
2读书十几页。到了七八本新书,翻读序。
3中午练字两小时。抄《佛经》,培养专注力。
4未运动。晚上散步一小时。
5手机使用3小时21分。减少原因:暑期托班结束,图书室整理半天。中午练字两小时隔绝手机。
6收纳:购橱柜收纳盒,粘在厨房柜门内壁,放保鲜膜、烘焙纸等长筒状用具。比放抽屉里方便。因抽屉里东西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