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名和利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03:27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的名和利

    文/林海

            人生名利莫心贪,智慧玄门智慧含。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笑中谈。   

             

            道德经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名与身孰亲,老子要我们了解名是假的,比起身体来,当然爱自己的身体。身与货孰多,身体与物品比较,你手里拿着财物,遇到强盗,逼着你说:把财物给我,不给我就杀了你。这时你一定会放下,因为身体重要。人对于生命当然看得更重要。

            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生命的重要性。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名和利爱得发疯,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多藏必厚亡,你藏的东西不管多么多,如果不热爱生命,最后都是为别人所藏。

            因此,道德经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哲理:知足不辱。那是人生知足的享受,所以要把握现实,现实的享受就是真享受,如果坐在这里,脑子什么都不想,人很清醒,既无欢喜也无痛苦,就是定境最舒服的享受。不知足,是说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烦恼痛苦中。老子所讲的辱,就是这个意思。

            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如果不刹车止步,车子滚下坡,整个完了。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所以,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知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是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也不要被名利所骗,这样才可以长久。

    【七绝】道德经的名和利

    文/林海

    人生名利莫心贪,

    智慧玄门智慧含。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笑中谈。

    平水韵十三覃   


         

    道德经的道与橐龠(一)

    文/林海

            自然规则自然潜,智慧玄门智慧添。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莫相嫌。   

            道是什么?老子用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称之为橐龠,即我们如今所言的风箱。

            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其意是说,在天地之间存在一种类似于鼓动的风箱的东西,其通过一动一静的呼吸之态来维持万物的生化与运转。

            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化而来的,而道的生化作用则是通过阴阳运转实现的。所以以橐龠作比喻,把阴阳二气的运行过程,变得具象化、生活化,使人们更加容易明白基本道理。阴阳,正是老子以橐龠喻道的直接目的。

            在自然之理的囊括下,不论生还是灭,不论阴还是阳,都是自然的法则,都是万物自我运行的本性使然。阴阳不会因为万物的生灭而改变自己,所以老子在提出了道犹如橐龠,还强调了一点: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在告诫人们要保持虚静之态,以得形神不朽,耗出愈多,自身也就越快地走向灭亡。

            道的目标,是要达到与天地比肩的长久。但因为身在世间总免不了生活俗事,所以,就需要借助于静之徐清的功夫,从充满了欲情的凡尘之中,回归自我本心之静。在老子的理念中,能做到如此境界的人,是足以称之为圣人的。而圣人与天地是具有品德上的相通之处的,他们都是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正譬比橐龠所具有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特性。圣人乃以虚心之仪经教于世,却不曾恩求万物给予回馈。

    【七绝】道德经的道与橐龠(一)

    文/林海

    自然规则自然潜,

    智慧玄门智慧添。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莫相嫌。   

    平水韵十四盐   


         

    道德经的道与橐龠(二)

    文/林海

            天人合一不平凡,智慧玄门智慧函。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船帆。

            道是天地法则,世人不明白背后真理,反而沦为追求百家之言的争辩。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这是文明的异化,并非圣人出经教的本心。所以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唯有守中之道,才能回到如橐龠一般,虚而不屈的不竭与无穷,回归到自凡入圣、自圣合真的人生修行。老子所强调的中空的特性,也正是橐龠所具有的典型表现。

            因为虚空,所以才具有生化万物的可能性,而起自身却又是无待于物的。不滞于物,于是也就超越了物的生死变化,这就是道的奥妙所在。

            道德经所提出来的阴阳互化,中一之道,是天人合一的法则,指出整个物质世界的运作都是在同一理念下进行的。这个法则,就是道。不论对道作出何种比喻,如橐龠,如谷神,如水等等,均是对道进行某些方面的具体说明。但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至于大道究竟为何物,终究还是需要从心上去体悟,从行动上去实践,以自我的功行来证道之真切,这才是道的本义所在。

    【七绝】道德经的道与橐龠(二)

    文/林海

    天人合一不平凡,

    智慧玄门智慧函。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船帆。

    平水韵十五咸   


       

    道德经的美之为美

    文/林海

          美之为美看霞红,智慧玄门智慧功。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在其中。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你的优点,可能就是别人眼中的的缺点,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就成了自己的缺点。你的快乐,可能就是别人的痛苦,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距离痛苦也就不远了。老子的这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大家只知道片面强调美的一面,那就成了恶了。只知道片面强调善的一面,也就成了不善。

              老子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有,何谈无?难和易是互相造成的,不知道难就体会不到易。长和短是比较产生的,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高和下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抬头向上看就是高,低头向下看就是下。音和声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和谐动听,前和后只有排列好顺序才能看出来。世上所有的名或者概念,都是人类为了有所区别而做的一个标注,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向而生,相对而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还有变化。

    【七绝】道德经的美之为美

    文/林海

    美之为美看霞红,

    智慧玄门智慧功。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在其中。 

    平水韵一东   


       

     

    做人的境界

    文/林海

            做人境界必中庸,智慧玄门智慧丰。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本同宗。

            世间万物,原本就是客观存在,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无所谓好,无所谓坏,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有了好与坏?

              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心已经先入为主,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自己自然伟大。用非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别人自然不对。用是的标准看待自己,自己自然正确。

              世上万物的存在自有其道理和价值,所有的判断来自我们内心的标准,而这标准并改变不了它们的存在。既然改变不了,那就不如顺势而为,所以,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既然万物不以我们的存在而存在,那就遵循自然规律,让它们该生的生,该长的长,不要人为地干涉,长的再多也不要据为己有,能力再强也不要恃才傲物,贡献再大也不要居功自傲。这就是老子说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很多时候,我们做点什么,总期望有所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心里有各种不情不愿不甘。其实,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去考虑因此能得到什么。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想着得到,也就无所谓失去。这就是老子的道,做人的境界。

    【七绝】做人的境界

    文/林海

    做人境界必中庸,

    智慧玄门智慧丰。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本同宗。

    平水韵二冬   


             

    无欲无求无为(一)

    文/林海

          无求无欲俗心降,智慧玄门智慧江。道德经书知道德,世间万物互成双。 

            道德经中说的最多的是圣人,那都是修行到一定境界,才能称呼的,普通人只能望尘莫及,穷其一生恐怕也难以达到。为什么呢?因为想法太多,欲望太强,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能有几人可以心静如水呢?大家都在那里乐此不疲,得到的忘乎所以,得不到垂头丧气,你如果能够做壁上观,超然物外,在别人看来,不会把你当成圣人,只能认为你是傻子。

            那怎么办呢?老子认为,抵制诱惑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诱惑。所以,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去标榜贤良崇尚先进,别人就不会为了得到褒扬而产生竞争。不要太看重那些难得的东西,也就没有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不要看到那些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内心就不会因此而失去平静。

            无欲无求,老子推荐的办法,就是让人们放空心态,也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太强求那些身外之物,不要有非分之想。人生在世,最大的道,就是活着,最大的成功,所以,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七绝】无欲无求无为

    文/林海

    无求无欲俗心降,

    智慧玄门智慧江。

    道德经书知道德,

    世间万物互成双。 

    平水韵三江   


     

    无欲无求无为(二)

    文/林海

            无求无欲俗心微,智慧玄门智慧归。道德经书知道德,世间万物共欢飞。   

            无欲无求,无求,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求无为的前提是无欲。

            怎样才能做到无欲呢?不知道就是无欲,看不见不就是无欲,所以,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有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愚民思想,根源是对无知的理解,认为是没有知识,其实,无知,就是不知道,没感觉。对那些诱惑不知道或者没有感觉,欲望还从何说起呢?如果大家都不去争强好胜、争名夺利了,这就是: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作为君主,在那个位置,总想做点什么。而最好的做就是不做,最好的为就是无为。不要用权利、地位、金钱等作诱饵鼓励大家争抢,不要把别人没有的东西拿出来诱发别人的贪欲,每个人都以平静的心态,回归自然而然的生活,社会秩序也就稳定了,天下也就大治了,因此:为无为,则无不治。

    【七绝】无欲无求无为(二)

    文/林海

    无求无欲俗心微,

    智慧玄门智慧归。

    道德经书知道德,

    世间万物共欢飞。   

    平水韵五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名和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ir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