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诗鉴赏与写作:从《春望》学作文

古诗鉴赏与写作:从《春望》学作文

作者: 谭家番茄鱼 | 来源:发表于2020-02-20 16:20 被阅读0次

    我把时间留给你,逐渐老去;你把我留给时间,逐渐忘记。你说,食堂的饭菜好难吃,可食堂还是把你养成了一个胖子。你说,从此山水不相逢,不问旧人长与短,可手机一响,你还是埋下了头去。世间就是这般复杂,看似矛盾,却又饱含情意。

    深居家中,却不想变成身形日胖,腹内更加草莽的模样。再次熟读《春望》一诗,于写作上,竟有茅塞顿开之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破长安,杜甫欲投肃宗而为叛军俘,次年三月见京国而做,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之感。细细品之,又暗含写作技法于其中。

    一、写景状物,要有顺序

    我们先来看首联、颔联。诗人的着眼点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所观之景先是近在眼前的国都,再由城到山河,山河尽头,目光收回,再落到眼前的草木花鸟。读时,目所到处,随诗人一起换场观景,战乱后之败景近在眼前:井然有序,印象深刻。

    写景状物第一要义,观察,观察一定要有顺序。按顺序介绍景物,则不会紊乱,读者才会紧跟你的脚步,明白你所写之物。

    二、善用修辞写特点

    景不再多,多了就显累赘;景不在尽美,而在其特点。

    再看首联、颔联。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诗题为“春望”,所写之景是春天之美吗?诗人又是怎么体现京国之特点的?

    看!“国破”对“城春”,一个残败,一个富有生机,到底是败还是荣,一结合背景就知,必为败景,此是一比而已;再看!“国破”后却说“山河在”?为何,因为除去这空荡荡的山河外,再无它物啊!更加说明败景,此又是一比;再看!“城春”后接“草木深”,本应春机盎然,诗人只着眼于“深深草木”,为何?芳草无人赏,痴长啊!此又是一比。如此三比,京国之景——“残败”,已深入人心!

    由此观之,我们在作文时,一定要抓住特点,不必面面俱到,只需围绕特点而写,也不要大家都写的,而要写自己想要表达的,这样才能令人印象深刻。

    三、情景交融是上策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写景,贵在借景抒情、言志。

    你看,因诗人忧国忧民,故眼前之景皆着我之情感,也随着诗人悲伤起来。所以“花会溅泪”、“鸟会惊心”。鸟语花香,本应是使人欢愉之物,奈何诗人心境忧愁、凄苦,所以诗人移情于物,使物有“我”之情,草本无情,奈何人有情,可见,情能移境。

    再看其祖父杜审言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日花鸟作边愁”,春日迟迟,园林如绣,应游目骋怀,添心旷神怡之感,一个“悲”,一个“昔”,读者已知:盛年不重来。诗人南逐,远离京国,故昔日之胜景也着我现在之悲情。可见,情不仅能移现在之景,还能跨越时空,移昔日之景。

    景有何情,全在“我心”!因景有情,迷人的便不止是躯壳,而是有情的灵魂!所以,我们在写景状物之时,也要把自己的悲欢离合投入进去,情景交融,与读者对话!

    再观此诗,我们还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强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隐变显,从移情于景,如“花溅泪”到直抒胸臆,直言“烽火苦教乡音断”,诗人思家之情油然而生!可见,我们作文时,情感变化也是一条重要的写文思路!

    四、有“我”方有境。

    来看尾联,读完后有没有看到一个模糊的人影一直在脑海中晃荡?一个头发花白,愈渐稀疏,形体消瘦,发簪都快承受不住了是我老人家在叹气……诗人之妙,也在于此。写景抒情后,融“我”于诗中,悲情、忧愁更加显著,这若隐若现的人影就像一个幻境一样,一直在读者的脑海中闪烁。

    写文章时,及时把“我”放进文中,像诗圣一样,或直抒胸臆,或刻画一个有我之情感的人物形象,及时抒发感受,会让读者更加明白你的心意。

    刘勰说:“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蝉饥而鸣,树更是漠然无情,油然自绿。然义山却深有感,以蝉自比,移情于蝉,发牢骚语。可见,为文之最,就在于情。抓景物之特点,合于作者之情思,则成佳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鉴赏与写作:从《春望》学作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ix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