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师大王老师的推荐,我有幸学习了北外王克非教授的讲座《外国语言学习的学科意义》。学习过程中,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从暑假至今我听了N多场讲座,这场讲座段位最高,我如饥似渴地听着、看着、记着、思考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王克非教授的报告分为五个部分:一、外语学科的学科历程;二、外语学科的学科意义;三、外语学科的误解与困局;四、外语学科的教师发展;五、外语学科的四个面向。
首先,他界定了外语学科的定义和概念:外语学科是外国语言教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的合称。接着讲述了外语学科由作为文学阅读、思想交流的工具发展到一门拥有七个专业的独立学科的历程。“近代中国的外语教育从同文馆(1862-1864)开始,教外语、作翻译。一个多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翻译,其外国文学的学习介绍是主要工作,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均为后起。外语学科的概念基本上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颁布的学科目录也主要是基于语种的外语教育。”他还说“外国语言学科是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后增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共13个二级学科,专业逐步发展。现凸显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国别区域研究五大领域。”
第二部分谈“外语学科的学科意义。”他说语言文学是古老的学问,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并以严复、鲁迅、胡适等人为例,借用国外学者的观点,详细阐释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沟通中外、育人化心、开阔视野的作用。王克非教授讲到:“不仅当代全球化时代,一百多年来,外国语言文学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中国现代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外国语言文学的激发。正如日本学者认为,没有外国语言文学就不会有日本现代语言文学。”何以见得?“一、通过外语和译介,沟通中外。互学互鉴,多彩文化。二、本国语文加外国语文,育人心智,塑人心魂。三、结合所学外国语言文化,比较本国语言文化,提升本国语言文化以及相关研究的水平。四、研究外国语言,阐发普通语言学意义。研究外国文学,阐发普世文学价值。五、深入研究外国语言、外国文学,专深到比肩对象国专家,做出学术贡献,产生国际影响。”在“多彩文化,育人心智”上,他举例子: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曾回忆自己年轻时所读外国文学作品,列举了包括俄,法,英,德,美等国近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他称赞过浮士德,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老人与海等等。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一口气说出11位俄罗斯作家,“……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斯托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科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在“多彩文化,育人化心”方面,他说,中国的现代文学受益于外国文学者甚多。胡适在其著名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提出创造新文学的方法。“只有一条法则,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他还说,“中国文学的方法实在不完备,不够做我们的模范儿,媳阳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的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利。”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王教授讲:外国语言文学的学习、借鉴、引介,促进了本国的语言文学发展。卞之琳认为,“中国新闻学有自己产生的主观条件,当然也有外来的因素。外来的影响是催化剂。不从西方‘拿来’,不从西方‘借鉴’,就不会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面貌。”余光中说,“没有翻译,五四的新文学不可能发生,至少不会像那样发展下来。”
在“学习借鉴,先启心智”方面,王克非教授举例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世界先进知识分子。如:严复、鲁迅。严复曾赴英国学习后异界进化论、自由思想、经济学思想、法学思想、社会学思想等等,对近代中国西学引介贡献极大。毛泽东曾誉之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物。鲁迅曾赴日本学习,后撰文、译书,成为破除旧世界的呐喊者,开拓新文化的旗手。年轻的鲁迅撰“摩罗诗力说”,介绍浪漫主义运动和八位摩罗诗人,是借助这些诗人的反抗精神及其斗志意志,来力倡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黑暗势力。“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摩罗诗力说。他推崇“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之人,呼唤不取媚于群,不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其国人之心,生而大气,国于天下。来自北冈正子《探索鲁迅文学之渊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233-650)。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 今译 解说》王教授还说“别求新声于异邦,改造中国与世界。”鲁迅第一个将欧洲浪漫主义文化和摩罗诗人介绍到中国。鲁迅第一个在中国开创比较文学。鲁迅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等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体现出接受西方文艺新思潮后的创新精神。很难想象,鲁迅若没有在日本接受外国语言文学的学习,怎么会有后来的争天拒俗的鲁迅和鲁迅精神。一百多年来,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学术,包括语言文学,受益极大,发展惊人。但在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比如:瑞典学者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研究,美国学者史华兹的严复译作思想研究等。

三、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误解与困局。人文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王克非教授讲了“社会方面对外语学科的误解,和学校层面对外语学科的误识。”他说,“外语学科,即外国语言文学两大学科的合成。如同中文学科,即中国语言文学两大学科的合成,国际亦然。如果承认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大价值,你就不能否认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大价值。百年来,外国文学、语言文学沟通中外,启发心智,意义重大,五大领域的加强,是外语学科的价值体现。”关于学科的困局,有“专业特殊、历史沿袭、课时负担、田少人多”四个方面。王教授是国内英语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资深主编,他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内英语论文难发的原因:30万人,杂志只有18个。而搞教育学的高校教师只有三万人,杂志却有三百多种。这确实是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术的发展,期待相关部门尽快解决。我作为中学教师,受理论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就更难了。仍然希望自己有所突破。
四、 外语学科的教师发展。他认为高校教师要有:学术研究的意识,人才培养与自我提高的意识,国际视野和比较视角的意识。他强调高校教师要做到: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
五、 外语学科的四个面向:面向国家、面向国际、面向创新、面向未来。
王克非教授的讲座时间短,信息量大。引经据典,博古通今。颇有纵横千里,挥刀驰骋之势。这是我最佩服的。我一向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文素养,我的理由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社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学科特点、提升教师魅力、有效管理课堂等方面来讲。独独没有从历史观、发展的角度来讲,没有从外国的发展历程来讲,也是我不曾想到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眼界、格局所在,也是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的体现。为什么很多时候读书读不下去,就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对他人耳熟能详的知识懵懂至极。在大师面前何其渺小!我们哪里有功夫看手机?!看书吧!
王教授从小因病致右腿残疾,又因出生于1954年,成长于十年动荡时期,求学之路颇为坎坷,苦学自学成绩优秀却不能入校,几经磨难,痴心不改,最终他师从许国璋大师,成为北外首席教授,语言所副所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创办《外语与翻译》,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单他的求学之路就值得我学习,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定、坚持、坚守自己的初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终得偿所愿。反观自己,羞愧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教授今年68岁,北外讲席教授、博导、语言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师从许国璋。他54年出生,中学只读了两年多点;从小因病右腿残疾,这使他的工作、求学之路分外艰难,虽成绩优异,却屡屡因此不被录取。直至1985年在邓朴方的努力下,残疾人才得以报名考试,在许国璋老师的努力下,才得以在北外校园正式学习,硕博连读。他的求学经历就是一部电影,令人震惊、难忘。求学,其实是他的自学之路、考试之路、与命运抗争之路、不屈不挠昂扬向上之路,是一个有为青年的奋斗之路。单单能进校园读书就令人荡气回肠,而我们拥有这样的条件,不更应该珍惜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