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午,与一位有思想的实习生教师交流,她看来是一种“沉浸”在自己思想,而且坚决要实践自己思想的人——她认为,教师应该通过长期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她读了很多杂书,但却反对理论对于实践的束缚和制约,认为木匠的精神和经验值得学习。
在我们学校,也有一位很“沉浸”的老师,而且经常为自己的“沉浸”而“较真”——当别人反驳时,他会更加据理力争。
他“沉浸”在自己的教学理论中,而且经常跑到校长室跟我探讨他认为的语文教学。他说:孩子学习语文,就是要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凡是“自觉”的语文学习,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他建议我扎实开展“小晨诵”,开展“小午读”。而且不要老师教,就让孩子自己诵,自己读。小晨诵可以让孩子感受精神被语词装饰起来的美;小午读,可以让孩子在一种意义中涵养性情,并且获得言词在灵魂中的印迹。他还一再强调,无论刮风下雨、复习考试,都要坚持。这样,孩子就能形成阅读习惯,而这样,孩子才会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他说得如此沉浸,我也听得如此沉浸。于是,我们的“现实性课外阅读”课程产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147592/0816f79b57cec196.jpg)
他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有自主权,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有对教学评价的实施权。他也沉浸其中,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没能到这一步,但他却在体制的框架内变通“改革”了。他一直在自己开展习作评改实践,他不用学校提供的习作本,他为孩子们自制了习作纸,一篇习作,先写一遍,然后老师评改一次,然后孩子再写一遍,而且是可以不看原稿写……他一直在坚持,沉浸其中,虽然他并没有写过论文来为自己的实践进行论证和宣传。
他是我们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很有个性,但只要他认可的工作,他一定会“沉浸”其中。瞧,这两天,县局开展“核心素养展示”活动,他觉得也是展示学校“闲适性课外阅读”的好机会,于是便“沉浸”了。他给老师做分工,收集各项材料,选择各类图片,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连中午休息时间都放弃了。他眼睛近视的程度蛮深的,所以他盯着电脑的样子也显得那样的“沉浸”!
![](https://img.haomeiwen.com/i9147592/f2ed20099094d56a.jpg)
他在生活中的“沉浸”有时候会让你忍俊不禁,工作之余,他喜欢在电脑上“斗地主”,他曾创下狠“斗”了一个通宵的记录。他喜欢小米手机,只要提到手机,他便会大夸特夸,为小米手机做免费广告,且还不辞辛苦为需要买的老师购买,他还经常收看小米新版的发布会,沉浸其中,不亦乐乎。
人,自然是需要一种“沉浸”的精神的,所谓“沉浸”,其实就是将自己的精神融入到时间当中,让精神与时间合二为一。这样的人,在任何处境中,都会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人,有一种“决心”的动力,也有一种“决定”的力量,善于说“不”,善于否定非上手之物。
教育工作者,自然也是需要如此的“沉浸”的,孩子其实就善于“沉浸”,这位教导处副主任说,他的孩子曾经十分沉浸于课外阅读,然而现在却不太爱看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课外阅读要考试了。其实,考试不考试真的不是很重要的,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现在很多老师自己不沉浸阅读,却要孩子去沉浸,并且以考试的形式来衡量,这样孩子自然是会对老师产生怀疑,也就对课外阅读本身产生怀疑了。只要一个老师“沉浸”于某一领域,孩子一定会效而仿之的,正如我们这位教导处副主任,他上课时对语文知识的“沉浸”,就显然地影响着他所教的每一个孩子。
他,就是“沉浸”得有点楞劲的袁啸龙主任。看照片,你一定会在笑意中产生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