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争气(醉美长安)
离开农村的我们,需要一个地方回归,“袁家村”就是那个载体,这里有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乡音、熟悉的脸庞和神情。
陕西有个牛气的网红村子----“袁家村”,我这个老陕却迟迟没有去过,只听说它很高大上、很牛、很不像一个村子。



秦岭前晚下雪,在这个立夏的日子里,让我很是难以穿衣服,两天过了四季,我这个心血来潮就随时出发的人,突然想去“袁家村”。
早上给孩子做早饭时就想着趁今天有空去附近走走,不知怎的,脑海就出现了“袁家村”三个字,地图搜索驱车54分钟就能到。
就这54分钟的车程,阻挡了我10年时间,至于以前为什么不想去,我说不清楚,今天为什么想去,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我对网红这个词有抵触吧。



赶着大清早所有的店面还没开张我就到了传说中的“袁家村”,一切还在沉寂中,街道没有行人和游客,偶尔可以看到小店老板在打扫卫生或者准备食材,对话中有关中方言、东北方言、河南话还有分不清地域的腔调,他们都在这里经营着店铺、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我就像一个闯入者,或者说更像一个旁观者,漫步在一条条街巷,躲过了人来人往、躲过了沿街的吆喝、躲过了茶馆戏园的浅吟清唱。流连在“袁家村”的一条街又一条街,踩着朝阳细数过往。



我本就是关中农村的一个村里娃,这里好多场景还原着我的童年:泥强灰瓦厦子房,碌础碾子大碾盘,马车牛车架子车,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这里,我就是一个游客,一步一景的走进自己的从前,从自己的30岁走到20岁再走到10岁,走进深深地记忆里,只是,记忆里的景在人已不在。
没有刻意去找哪家店、也不刻意去走哪条街,来这里本来就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想来看看。只想静静的看看,所以,选了一个一个清晨、一个嘈杂和繁华还在路上的清晨,安静的只有自己的脚步和一两声狗的叫声。
不管你是奔着什么目的来的,在这里都能找到你想要的蛛丝马迹,还有你想吐槽的触发点。



一壶茯茶、一蝶瓜子、一出秦腔,半晌光阴一晃而过,犹如自己的前半生悄无声息却又白驹过隙,始终不变的是“三娘教子”或者“打渔杀家”里的唱段在勾引着我。
“袁家村”在它网红的那一天起,就不再是一个村子,它成了一个景点、成了一个村子崛起的典范。这里没有了安静的日常,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的乡亲都讲普通话、甚至讲英语,每天迎接着天南海北的客人。
“袁家村”里的三个小时,让我一个陕西楞娃回忆完了三十年。只叹时间太快、变化太匆匆,太多的回忆从老家溜走且无影无踪,只有这个酷似老家的“袁家村”有着以往的味道和过去的牵挂。



来者来了,走者走了,就像今天即将成为明天的过往一样,陕西楞娃和“袁家村”将成为别样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