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回头看这段共读时光,一路走来确实挺感谢的。
这是我理想中的共读的方式。有自己的阅读,有老师讲解梳理,有问题的思考,有分享的互动。以前读书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更别说知其所以然了。这次读书,卜老师领读下,为我们梳理了重点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似我们读懂叶嘉莹讲词的关键。卜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配上现代歌曲的解读,让我们感觉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以前也读诗词相关的书籍。但更多的是一首诗背后的故事。感觉当初所看的并不是这首词,而是这个故事,所以记住的也更多的是类似于八卦的一些小故事,对于诗人和词了解的并不多。读叶嘉莹的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不仅仅看到的是词人和故事,还有历史,还有词的发展和继承。
叶先生讲词人和别人讲是不一样的,她更重视的是这个词人的风格以及他的词在整个词发展的脉络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我们所看到的一首词,一位词人就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是立体的。让我们透过这首词看到了他当时所处的地位,周边的环境,能更具体的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挣扎、或忧愁、或孤独、或无奈、或乐观、或坚持。
从叶先生的讲述当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个体系,作为词这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词人又是如何继承和发扬的。词,不仅仅看到的是词人的性格,更多的是透过词人看到的那一段历史以及文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叶先生所站的位置更高,她在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她告知我们词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人的心中,古人的世界,今天我们看这些词,在感知词人和历史的同时,其实我们也透过词来读自己。
在读这些词人的时候,我也有感同身受,也有兴发感动。有惆怅,有感慨。对欧阳修的词能够有感触。现实生活颇多无奈,就比如现在工作中有不得不做的事情,虽然很不愿意,虽然知道这是在消磨时光,但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做的时候就需要调整心态,以一种闲适的心情来看待,心态的转变,也是一种处事态度吧。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好好享受吧,既然无法预知未来就把握好今天。苏轼的豁达开朗,那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还需要修炼。其实最佩服的还是辛弃疾,只要在任一天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是我们当下最缺的,要做就做最好。
现在才觉得对诗词有了感觉,并不像以前看到诗词喜欢的只是文字,只是词当中所透露出来的淡淡的哀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才下眉头却上心。”对诗词最初的喜欢,现在来看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虽然不知故事不知历史,在当时当下的那种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就是所谓的兴发感动。
只有真正的投入地去读一本书,这一本书才能成为自己的,哪怕读得再浅,读懂一句就是最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