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儿童都有人格统一性,即儿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想要理解他所做的事就必须先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
儿童在2-3岁时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们,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达成,以下面的小男孩为例。
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一个妹妹。在他8岁以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这段时光里,他过得快乐美好,他周围的每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每个要求。他的父母对他宠爱有加。他的父亲喜欢安静,性情温和。他的儿子依赖他,他感到很高兴。他的母亲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她总是尽量满足这个既依赖又固执的儿子每一个心血来潮的要求。
然而,有了妹妹之后,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得父母对他难以忍受。他开始自暴自弃,漫不经心,懒散拖沓,这让他的母亲觉得崩溃。一旦他的要求没有得到及时地满足,他就会扯母亲的头发,拧她的耳朵,掰他的手指,使他不得安宁。
小男孩在学校没有丝毫进步,行为上不做任何改变,总是不断地干扰别人。每当他骚扰别人,他就收到了教师的惩罚,甚至被记录在案,学校会让他父母到学校来。如果他还是屡教不改,学校就会建议父母不要再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了,因为这个男孩显然不适应学校生活。
我们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孩子让母亲只为他一个人服务,只为他一个人操劳,他心理的首要欲望是:母亲为我一个人所有,我要独占她。如果一个儿童只习惯别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突然之间,他要面对截然相反的处境:母亲不再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他;学校里,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这个孩子要求父母和老师给予更多关注时,那么他可能会惹怒父母和老师。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真实处境,我们就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同情和宽容。对于孩子的错误给予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只会让孩子有逃离学校的想法。如果她被学校开除,这时他错误的感知系统会欺骗他,让他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他现在可以真正地控制自己的母亲。母亲必须专门为他操劳,这是他求之不得的。他回家后,若是没有得到父母的足够的关注,就会离家出走,自我放逐。
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作为父母和老师要明白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予以惩罚是没有作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孩子的行为与其人格保持一致,我们不应把特定的行为当成孤立的音符来解析,而要把它视为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判断,评定特定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