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清楚的记得,我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是从读初中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养成的。
那个时候,我们这小地方的小升初还是要实行淘汰制,以成绩论英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升初中读书。虽然家里境况很贫穷,但是我们兄妹四个还算争气,个个学习一直都很优秀,不用父母亲操心。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挺有名气的市一中——当时,老师灌输给我们的学习动力之一就是“考上市一中,你的半只脚就踏进了玉高”。而玉高,属于区里头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是诸多莘莘学子的梦想,考上玉高,意味着上大学基本就毫无悬念了。
然而在市一中,除了功课紧张得让人窒息,还有对刚开始的全封闭式学校寄宿生活的不适应。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是面对前后左右邻桌都是来自城里那些优越感十足的同学,穷学生一枚的我心中难免产生自卑,除了埋头苦读,平常却是不太愿意主动去接触同学。心里有什么想法,高兴的委屈的,不敢与人一起交流,怕被同学取笑。憋在心里久了,于是便“偷偷”地把它们写在自己私藏的本子上。一直写呀写,一本写完再写另外一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一本本属于“个人空间”的日记本,依然存放在自己读书年代的那个行李木箱里,半分也舍不得丢掉。而且,这写日记的习惯也就顺其自然地保持着,不间断。
写日记是给自己看,用字直观,平铺直叙,点明季节气候人物地点,喜怒哀乐深藏不露。把心事写出来,用文字与自己内心对话,确实有助舒解精神压力。所以,如果没有倾诉的对象,就对日记说吧。
毕了业,出了社会进入职场,工作谋生,揾食忙碌,那一沓沓的记事本开始爬满工作安排、会议纪要。为了公私分明,我便尝试着使用不同的两本日记,一个本子记录着工作行程安排,另外一本子记吃喝玩乐、旅行大计。前者着重于记录当下,后者意义在于展望未来。
每日勤勉提笔写日记,倒不是为了记下生命重要的转折时刻,更多的是为了记账,年轻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开支着实不小,一不小心就跃升“月光一族”。开心派对过后的后遗症,便是每日里提着笔尖掐着手指核算着积蓄帐户里还剩多少,余额够不够填补娱乐开销。看一场电影,买一本书,吃一顿饭都得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精打细算一清二楚。如果说,写日记是习惯,那么记账却是职业使然,但是二者的结合此时是如此的天衣无缝,毫无违和感,这对于一个财经科系的毕业生来说,还算是合格的。
如今,人到中年万事休,分不清是事情繁多,还是记性日渐退化,清晨起床发现自己记不起前一天吃了什么,见过什么人,到过什么地方,隐隐觉得坐四望五,应趁早为可能的失忆做些准备。在这么的情况下第三个日记本悄然上场,记下每天作息时间、三餐饮食,昨晚做了什么梦。过去是十年前写的文章,自己认不得,现在是十天前的活动,愰如前世足迹,若即若离的时空感性,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特别体会深刻吧。一杯枸杞泡茶一本养生日记,记录的便是世间人生的潮起潮落。
人,有时会很奇怪,静下来会思考,甚至胡思乱想。我始终觉得,写日记,如果不是为了记得,也不是为了练字,那肯定会有别的好处,否则难以坚持。而当我打开日记本,看着那些文字就如施魔法般把一根根思绪抛进水盆里,用第三者的目光加以审视,走出当局者迷的迷阵。我就突然间想明白了,写日记的这个别的好处,就是可以整理思绪。譬如,空暇时再读回那些日记,可以闻道学生时代一股浓浓的青春苹果的酸甜味道,或者是初踏职场的牛犊子不怕虎的火辣气息,又或者是如一杯凉白开百般无聊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
日记比任何一种文体更容易看见真性情。因为日记的形式,不需要理会其他旁人看不看得懂,日记中提到的人物地点情节也更像电影剪辑一样随着自己的思维行云流水般展开。看着心爱的墨水笔在细滑纸张上天马行空,墨水在纸张间恣意滑翔的剎那间,心情是多么快乐。
日记本随身带已成为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