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人的天命观》编后语

《中国人的天命观》编后语

作者: 哲寓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0:22 被阅读0次

《中国人的天命观》编后语

 ——梁缺(之永)

       天命观是人们对天命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最早出现于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几千年来,可谓源远流长,风靡古今。是中国民俗与社会心态的充分反映。信奉天命当然是一种迷信,在科学日益昌明的现代社会,可不言自明。但自人类产生了天命观之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人一生的贵贱贫富、吉凶祸福、生死夭寿、得失穷通乃至科场中举、……等等,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的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这种观点,即天命观。

       天命观及其预测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我国的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影响也是极其深广的。这不仅表现在历代不少帝王贵族、学者大儒等各阶层人士,对它的研究和预知怀有莫大的兴趣,而且在广大黎民百姓中,更是津津乐道,深入人心。虽然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可是,由于它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深厚积淀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根深蒂固,即使人类社会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把这种充满着唯心主义神秘色彩的天命观,在短时期内,从普罗大众心目中完全抹去,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和学术体系,也自有其深厚的理论底蕴和作为学术研讨的必要。

       曾几何时,笔者对根植于中华大地的这棵传统神秘文化古树,作过刨根究底的全面探究,剖析了其作为立论依据的理论基础,揭示了其运用象征律及演绎法的推论过程,对其构成特征及表现形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与刻画,那就是:“以中庸思想为沃土;以伦理纲常为根基;以阴阳五行为主干;以天人感应为枝叶。”

       要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宜疏不宜堵,宜揭不宜盖。因为在人的心理上,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感兴趣,越想探其究竟。与其这样,我们不如采取科学的态度,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将它那神秘的面纱彻底揭开,让其在阳光下一清二楚,尽露其本来面目,使其神秘感完全消失,迷信色彩彻底驱散。

       另外,在本书中,笔者还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观点和某些新的哲学论题,试图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不管是谁,只要竭诚提出,本人无不表示由衷的欢迎与感激。

 庚寅·春

相关文章

  • 《中国人的天命观》编后语

    《中国人的天命观》编后语 ——梁缺(之永) 天命观是人们对天命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最早出现于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时...

  • 《中国人的天命观》自序

    《中国人的天命观》自序 ——梁缺(之永) 中国人常用于描述与“天命”的有关的文字和语句有:命运;天数;命数;...

  • 当代书法教育家杨秀和先生解析孔子:圣人的伟大是因为懂得如何看待“

    第一节孔子的“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是构成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内容之一。孔子的“天命”观,既是对传统天命思想的...

  • 《七堡李》编后语

    《七堡李》编后语 《七堡李》.结语 编后语 为了弄清先祖来龙去脉,数年来踏遍七堡各村落,得到很多感性的认识,在村民...

  • 曾国藩的天命观

    当在大破金陵城后的庆功宴上,大家都很激动,曾国藩则换上素日凝重神色说:“自古以来,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命,诸...

  • 中国人的天命观念

    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书本上,还是人们口头上,“天”和“命”都是频繁出现的,次数较多的词汇,而且无论是单字,还...

  • 谈生死,是为了更好地活

    今天,就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生死观,我想来谈谈生死。 中国人一直很避讳死亡...

  • 编后语

    志丹中学初68级,和其他“老三届”一样,在母校的校史志中是一个年级的链条,学校中读书的时间很短暂,原因我们都...

  • 编后语

    搜肠刮肚言不尽,可恨少时少读书。 这句话是爸爸六天写完这本小册子的感慨啊!很多内容有所思,却言不达意;很多...

  • 编后语

    亲爱的战友姐妹们: 你们好!今天,终于可以在“重阳节”为大家送上一份迟到的礼品了。六集“老兵,回家”的制作终于尘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的天命观》编后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t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