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中国人的父性与母性部分

谈中国人的父性与母性部分

作者: tumbleweed | 来源:发表于2017-01-04 22:44 被阅读0次

    中国的事,很多都与父亲或母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因为中国人心理上大都处在与父母相依的阶段,每个人身上都受着显明的父性或母性的影响。中国人之重视家庭,也与此有关。

    打开历史书,心理色彩显明的女性形象几乎是找不到的,因此,只有在神话及历史中男性身上发现、挑出这种色彩,把他们重新勾勒出来。

    我觉得在上古神话里,帝舜是一个身上带有这样母性色彩的人物,帝尧没有把帝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丹朱(也许是有父性特质的)而禅让与舜也许是对母性特质的认可,而舜没有把帝位交给自己的儿子商均(也许与舜一样是母性特质的),而禅让与具备父性特质的禹。关于舜的神话有二则,其一是舜在家中遭受父亲和兄弟的欺凌,面对父兄的一再逼迫,舜采取的是一种近似母性的怀柔策略,试图容忍、感化他们,而不是父性的离家而去。第二则则是舜南巡途中死后,他的两位妻子,英皇与女娥在湘江边祭奠他,相拥而泣,最后化为江边的湘妃竹。这两则关于舜的神话中,都包含了不舍的女性情感在里面。

    鯀是另一个具母性色彩的神话人物,虽然在神话里他是禹的父亲,他从自己的肚子里生出禹,这一女性特征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鯀治水时,以围堵的方式来治水也是颇为女性化的,颇为感性,所以假如将鯀视为一个母性象征,是不奇怪的。而他的儿子禹则是父性的,禹代表仔细的、理性的、发现的,他测量大地的形状,决定按照水的流向以疏导的方式治理洪水,他走遍大地,发现九州,为了完成这一系列使命,他长期在外,并且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有关他的神话都具有离家的、陌生的、还有一丝可怕的特质,这一点可以从传说里禹化为壮硕的大熊开山,无意中使寻找他的妻子惊吓而死的传说看出来。

    春秋时期,伍子胥是一个身上很有父性色彩的英雄,强硬、有破坏力、惩罚力,伍子胥似乎代表了楚文化中固有的父性的、残忍、寻仇文化的那一部分。他浪迹天涯的目的就是复仇,为此,不惜借助他国的力量,向母国举兵。而向楚王鞭尸的举动更象征着他的复仇是受内心的父性的惩罚、鞭挞所驱使着。而在伍子胥的故事结局,作为他对立面的夫差,看似是个戕害名臣的昏君,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有母性的成分。夫差似乎天生是一个感性的人,当他立志向弑父的仇人复仇时,让手下每天在台阶下大声地提醒他,而他听到后,会流着泪回答说:“不敢忘、不敢忘。”这比勾践卧薪尝胆的复仇方式更加增加了情感。包括他日后对待勾践的方式,击败越国后,他没有兼并越国,而是返回了吴国,似乎完全征服越国对他的内心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勾践的谋臣范蠡所设计的对付夫差的计谋也是避开吴国内部伍子胥所代表的父性的成分,去激发夫差内心母性的、宽厚部分。可见范蠡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握他人微妙心理的人,因此,最后他在传说里成为一位著名的商人陶朱公似乎也就不奇怪了,他善于分析心理的本领,一定在商场帮了他不少忙。

    作为楚王苗裔,屈原似乎很乐于给自己的诗歌涂抹些绚烂的母性色彩,这似乎与楚文化中柔美的、强烈的母性的认同是相一致的,《九歌》中的山鬼、湘君都具有包容性的母性特征,与后世开疆拓土的豪放风格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屈原的《橘颂》这样描述那个橘树的故事:

    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虽然这个神话的全貌已经散佚,但我们还能依稀感受到,神话里有一个强命、像冬天一样冷酷的天帝,以及是温暖的、如春天一般的橘树,诗人自况的这个神话背后也建立在顾家的、不舍的,在代表迁徙的父性天帝的威严之下,有着强烈的母性色彩。

    关于秦始皇的神话在历代君王中是最多的,虽然他的统治时间很短暂,这位始皇帝的形象却在人们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神话或传说大多数都是与逃离、抗拒、战争相关,比如比较著名的孟姜女,以及人们津津乐道的徐福出海寻找仙山的传说。秦始皇的父性统治是确定无疑的,日后法家统治者似乎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父性的成分。即使千年之后,站立在未打开的骊山之下,听到人们提到这位被称为“祖龙”的始皇帝时,还是能感到在人们意识里,至今还存留着一种父性的敬畏、威严的情感在里面。

    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在历史人物中,是被赋予了半人半神的能力,他的力气和勇猛是近似神话的,虽以“霸王”闻名,但项羽并不使人感到威严,反而觉得可亲,他的身上似乎有着楚国母性文化的烙印,这是一个具有母性色彩的英雄。当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对楚汉之间的对峙做了一番分析,作为新上任的大将军,韩信却承认任何人都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韩信却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战胜项羽的秘诀,韩信曾经作为项羽帐前的持戟卫士,因此对项羽可能有近距离的细致的心理观察,另外,同为楚人的韩信,对于楚国文化中母性成分似乎也了如指掌,因此,韩信的计划是基于项羽的心理报告,其实是一篇很冷静的心理分析,其中,我们看到了项羽对于穷人、士兵的好感,这是母性情结的重要表现,也因此被韩信指为“妇人之仁”。可见韩信对于项羽及手下的心理是专门做过研究的。作为汉初三杰的另一位,张良之前在博望刺杀秦始皇,显得是有些急躁的,而黄石公三次戏弄张良,张良都忍耐下来了,而识人之术是最需要忍耐力的,因此,黄石公所谓《太公兵法》可能根本不存在,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很可能也是识人心理之术,在鸿门宴中,张良对于项庄的心理,就进行了精确的把握和驱引。项羽的内心中,是存在着这样母性的色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就是驱逐范增的事件,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驱逐父亲,留下的是自己的母性特质,这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其后,项羽最后败亡时,与虞姬、乌骓马之间彼此的流泪不舍,都反映出着其中母性成分的存在。相反,刘邦曾多次弃父母妻子于不顾,甚至为了自己逃命,将自己的儿子踹下车,刘邦的父性特质,这是确定无疑的。但项羽抓到刘邦的亲属后,并没有杀掉,而是还给了刘邦,这也透露出项羽这个人物身上仁慈的母性特质。当然,历史里的项羽的性格里也有复仇与好杀的部分,包括他坑杀秦卒并纵容部下烧毁阿房宫,李清照曾有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这句诗究竟是认同于项羽身上的父性部分,还是母性部分,联想到李清照自己的个性,就很值得玩味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中国人的父性与母性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ua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