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立安私想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作者: 94f443803a43 | 来源:发表于2019-09-19 18:34 被阅读0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个老话。坦白说,倘若再年轻一些,可能还会咄咄逼人,信心满满——天资聪颖摆在那里,最强大脑不靠笔头。

          但今天想说的不是关于记忆力的衰退,而是大脑天然就存在的修饰动作,是我们不得不防的偏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心理学领域,一直都有类似的试验在验证,比如曾有试验,双盲测试下,分AB两组,预先给所有组看过一段闯红灯的违章录像,然后分别给AB组提问,如下:

            A组:你觉得刚才开过红灯的那辆车的车速是多少?

            B组:你觉得刚才冲过红灯的那辆车的车速是多少?

            基于对AB两组预估的车速,平均值差异明显,B组车速明显超出A组。

            曾经有个案件说的就是女当事人在家被袭击后指认嫌疑人,然而被指认出来的嫌疑人确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据,深入分析下来发现受害者在遇到袭击之前正好在收看的一档现场采访电视节目中,正好在采访被指认的嫌疑人。

            所以,记忆真的可靠吗?在外界信息进入到大脑编码存储,然后被重新调用的过程中其实存在很多的干扰:

            信息获得的时候,可能存在收集纬度不全。就比如盲人摸象,尤其在看待复杂系统时,采用的收集模型天然就会导致有信息遗失的可能。

            信息在获得的同时,会受到采集信息时的环境因素的干扰。比如上例中的女受害者,错误的把电视里看见的人编码成袭击自己的人。

            信息在大脑中编码时,会需要经过我们自己的认知框架得解码。基于认知天性,我们天然就会在接触新事务时,采用原有的框架来理解新的信息,最常见的语言案例是“你说的是不是就好像…”采用比喻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传递信息,帮助他人理解我们,也一样会在我们去理解信息时出现失真。

            信息在被重新调用的时候,会受到提取环境的干扰。最典型的案例就在找路上,比如你曾经去过的某地,过了段时间,该地施工,曾经的道路或建筑物状态改变,就可能让我们在判断路线时出现疑惑。

            信息在存储和提取的时候会因为个体的认知更新导致前后描述的不一致可能。同样一个信息,你曾经储存信息时的表达方式可能是A是个很尽责的人,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你对于尽责的界定从原来的“很好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迁移成了“能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持续稳定达成,并且愿意超出职责去承担责任”,如果之前的界定是不是以事实故事形式存储的,而只是一句“尽责”的评价。那么,当认知更新之后,对于A会被点评成“尽责”还是“不尽责”?

          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想避免信息的失真,我们最好可以把信息给予登记,而且在做记录的时候最好采用事实,数据还原记录的方法。比如SBI方法,或者STAR方法。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wr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