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斋琴谱》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古琴谱。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雍正二年成书。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后记也较有特点,从中可了解作者对作品的独到了解。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
《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
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感荥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峄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琴者,禁也。禁邪僻而防淫佚,引仁义而归正道,所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忘形合虚,凝神太和。
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气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者,水也;水者,平也。沼者,伏也。上平则下伏。前广而后狭,象尊卑有差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气。其弦有五,以按五音,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缓和而隐;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迨至文武加二弦,所以雅合君臣之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画正,天下和平,而兆民宁。
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君臣义,父子亲,消降邪欲,返乎天真。
郑声之惑人也:正性邪,淫心生,乱男女之别,动声色之偏。故视琴听音,可以见志观治,知世道之兴衰。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以平天下之心,为太平之乐也。
琴之为器,创自伏羲,成于黄帝,法象乎乾坤,用宜乎妙道,含太灵气,运九十种声。初制五弦,加于文武。建龙凤之号,通鬼神之幽。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明其真,而反照动寂,则生死不能累,方法岂能拘?
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未有闻正音而不感者也。昔者师襄鼓琴,则有游鱼出听,六马仰沫。有形之物、无语之兽,尚能感之,况于人乎?
自正音失而琴道乖矣。
琴能制刚,而调元气。惟尧得之,故尧有神人畅。其次能全其道,则柔懦立志。舜有《思亲操》、禹有《襄陵操》、汤有《训佃操》者是也。
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
附:
五知:谓五种修身克己之道。《宋史.任布传》:“布归洛中,作五知堂,谓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也。”《宋史.李绎传》:“绎所至颇称治,自以久宦在外,意不自得,作《五知先生传》,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也。”
《五知斋琴谱》,中国琴曲集。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3]。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1]后记也较有特点,从中可了解作者对作品的独到了解。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广陵派后期刊印的《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大多取材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