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司
遭遇资本“寒冬” 环保产业在困境中谋突围

遭遇资本“寒冬” 环保产业在困境中谋突围

作者: 企业观察家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03:07 被阅读2次

    一度被认为是资本市场“宠儿”的环保行业,目前正遭遇资本的“寒冬”。

    环保行业

    日前,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举办的“2018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原本安排的第一个对话主题是“产业的重任与担当——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但是,对话嘉宾却将话题“引偏”了,直接谈起了环保企业遭遇的融资困难、债务违约等问题,立即引发共鸣,整个分论坛的讨论主题也转向了环保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而相比环保企业家们的忧心忡忡,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却在论坛上列举了一系列喜人的数据:2016年全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1.15万亿元;2017年环保产业收入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7.4%;2018年一季度销售收入约2794亿元,同比增长15%。

    虽然环保市场火爆,但是环保企业目前却面临多重困境:既面临着担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任,也面临着资本市场上一再遇冷的困境;既面临着“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有利发展机遇,也面临着PPP项目调整过程中所引发的困惑;既面临着全社会环保热情高涨的有利时机,也面临着行业国进民退的窘境。

    “我们一直将负债率控制在60%的可控水平,在国家大力去杠杆,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虽然政府大量的环保项目释放出来,我们是不会轻易去碰PPP项目的,未来一个阶段也是这个思路。”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公司总裁张根华在会后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市场真的很不错,很多BOT的项目我们都放弃了,很可惜,但是受资金的限制,我们只能优中选优。”

    而相比清新环境,曾在PPP市场叱咤风云的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却遭遇从来没有过的危机。

    今年1月15日,在机构公布的2017年PPP项目中标排行榜15强中,东方园林以累计中标金额1022亿元位列第12位,位列民营企业第二名,也是仅有的中标金额超千亿的民营企业。

    然而,5月20日,东方园林计划发债10亿元,但市场用脚投票,最终仅获5000万元融资额,并导致接下来的四个交易日内股价下跌19.58%,市值浮亏98亿元。作为环保龙头企业发债发不出去,就给了市场一个明显的信号,说明对这个行业不看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神雾环保与盛运环保等多家环保企业更是直接出现债务违约。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表示:“环保PPP项目大部分都还在建设期,现在的问题是没办法融资,以前环保的概念很热,现在一些金融机构见了环保项目就躲。

    张根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PPP项目我们不是不愿意做,此前我们内部也有过争执要不要做PPP项目,后来还是决定不做,毕竟PPP项目规模太大了,撬动性太强,一两个项目会直接影响整个的收益,而且收益严重滞后。”

    他谈到,有些地方政府大量释放PPP项目,有的动辄几十亿元,有的根本超出了地方的财政支付部分。“这些地方政府在持续的支付能力上并没有规划,对于一些央企来说接这些项目是可以的,我们民企会比较谨慎。而BOT项目小,我们更愿意做。”

    文一波认为,近年来,环保PPP项目的范围在扩大,体量在加大,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是,项目与融资不匹配,融资体系并未建立起来。

    张根华向融媒体新闻发言人记者介绍,去年以来环保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了,去年表内融资成本接近6%,今年上半年超过了6%,7月份以来从一些银行了解到,融资成本起点是7.5%。目前,融资成本能控制在8%左右都是非常好的。他也谈到,政府绿色债和绿色贷的融资成本较低,有的只有3%,虽然之前也享受过这样的扶持,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是很充分。

    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环保产业是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主力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是重大机遇。”不过,黄润秋提醒说,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走不远也走不长,买技术不是长久之策。环保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如我国燃煤电厂经历1997年、2003年、2011年三次烟气治理技术升级,排放标准显著提高,特别是2016年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后,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大幅降低,仅为1997年前的5%、2.9%和4.5%。

    黄润秋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一定会遇到不少技术难题,需产业界主动研发、做好集成创新工作。“企业家应有推动技术进步的战略眼光,但很可惜,现在有这种眼光的企业不多,还是拿来就用的现实主义较为普遍。”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择PPP项目,重要的是项目质量,再与强者为伍。通过与资本雄厚的央企合作联合中标环保PPP项目,在为治理提供技术方案上创造价值,通过少量投资资本金,撬动几倍的环保治理市场。

    “其实PPP最有优势的是央企,不仅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关键是这些PPP项目都是工程施质,央企本来就有工程施质的优势,有些环境企业在PPP争夺中,就是因为没有优势而被裹挟进去的。”赵笠钧说,当时还羡慕那些拿了很多PPP项目的公司,现在回头想想也是惊出一身冷汗。前期拿了很多PPP项目的企业,现在面临的融资问题比较大,这个形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赵笠钧也认为,估计这些企业项目或企业最后都会是大型央企或国企进来接盘,一种方式是卖项目资产,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卖企业股份。已经有好几家大的环保上市公司在与央企洽谈相关事宜,寻求解决方案。

    张根华介绍自己企业发展的经验。他说,清新环境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取胜的推动力,着重打造核心技术,利用先进的装备生产,力争在品质上更胜一筹。另外在商业模式上也进行转型升级,经过市场环境和政策的推动,从传统的工程总承包向BOT(特许经营)业务模式转型,由此提高环境治理的服务能力。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积累,清新环境的特许经营业务占比为公司整个业务的一半。BOT模式是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张根华表示,这种运营模式的转型将利好公司业绩的增长和未来的持续发展。同时,清新环境通过收购博惠通80%股权,为公司布局石化非电烟气治理市场奠定基础,业务领域也从烟气治理扩大到电力废水处理。

    张根华强调,我国的环保产业离不开创新,而技术创新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清新环境从成立之初至今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不断革新,从最初的旋汇耦合技术到近几年的管束式除尘技术,这些新技术的研发成功为优化超低排放提供更好的选项,使节能和减排得到完美的结合。

    赵笠钧则表示:“通过横向并购扩大规模,纵向整合提升效率和效益,环保行业很多大的公司都有可能成为并购整合的对象,其中央企、国企会扮演重要的资本力量,这个时间或许半年到一年。”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从过去的末端治理向绿色制造、绿色消费、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等新场景移动,将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前端移动,从“看得见”的污染到“看不见”的污染延伸。未来的产业发展,从“环保”到“环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产业界需要作出进一步的价值延伸,服务于产业升级的需求、生态产品的丰富。

    在该论坛“寻找环境企业‘独角兽’——聚焦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对话中,媒体记者了解到,今年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等部门频频喊话支持“四新经济”,并表示将为生态环保等在内的四大行业“独角兽”开通IPO绿色通道。此外,“新三板+H股”新政正式落地,对流动性不强的新三板企业而言,会产生聚集效应,将在活跃度、成交量、成交价格等方面有比较高的溢价。中小环保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研发能力,要善于抓住潜在机会,开拓新业务形态,找到突破式发展的路径,布局大企业难以企及之处。

    在“环境企业变革之路——‘聚变’扩张”的对话中,与会企业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经验。经过十多年的历练发展之后,以北控水务、启迪桑德为代表的大型环保领军企业选择以“聚变”式发展为主要特征,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品牌延伸、战略联盟、文化导入等合作方式,联合专业化的中小环保企业建立航母战斗族群,共同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企业生态圈的聚变扩张,不断更新扩充自身能力,聚合了更多的与之互补的参与者,同时也在改变着现有的行业形态与格局,有效抗击市场风险。

    在“环境企业变革之路——‘裂变’转型”的对话中,与会企业认为,裂变意味着一种商业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机遇的出现。成熟的大企业正在自发裂变,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是企业发展的阶段,亦是商道规律。如博天环境秉持“水业关联的环境产业布局”,在工业水系统、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及环境艺术打造、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监测检测与智慧环境、核心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不断延伸,追求新价值创造。而巴安水务通过不断海内外并购,全面切入市政给排水、海水淡化、污泥处置等领域。企业自身从核心开始裂变革新、跨界融合,同时优势基因得以完整地复制与传递。

    从三个方面防范金融风险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论坛上表示,环保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防范金融风险。

    “总体来讲,环保绿色产业还属于一个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金融风险,比如说资产负债率正在走高。一些企业债务违约的原因短期看跟政策变化相关,但也跟自身风险防控能力不到位相关。”马骏说。

    马骏表示,第一,要关注尤其是要预判各种政策的变化,包括地方政府融资政策的变化,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债务风险管理。第二,要重点研究绿色金融发展,包括利用绿色债券、绿色资产债券化、绿色基金等多元化的方式来扩大融资,尤其是要更多地利用股权融资。第三,环保上市企业要做好信息披露。

    按照此前出台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国要分步骤建立强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到2020年所有上市公司将强制披露环境信息。

    据马骏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做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信息披露很可能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能耗、能耗等一些主要的指标。只有信息透明,资本市场才有更多向绿色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有关建立环境资源的抵质押系统的问题也正在探索中,比如碳排放、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这些权利未来都可能作为绿色环保信息获得融资的方式。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徐乐江在会上表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800万家,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全国工商联已经与生态环境部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8月还将在全国工商联常委会上专门举办民营企业参与污染防治论坛。徐乐江说,全国工商联将进一步密切与生态环境部的合作,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组织引导民营企业为我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出更大贡献。

    “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看到,40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也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徐乐江指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广大民营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要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自身污染治理水平。

    黄润秋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大战、硬战、苦战,环保产业界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达标意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遭遇资本“寒冬” 环保产业在困境中谋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az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