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饭太多了!吃不完。”晚饭时,女儿又这样说。
我们家,每每进餐时,这样的情形总是上演。
“妈妈,真的,太多了,我吃不完。”
“没事,你吃多少是多少。”又找借口,不想好好吃饭,我心里这样想的。
“那剩下了咋办?”女儿的眼睛死死的盯着我,等待着我的答案。
“万一你真是吃不完,那就倒掉!”我若无其事的说着。
“那怎么行,老师说了,浪费粮食不可爱!”女儿一脸严肃的样子。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我心里偷偷地再笑。在她的心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老师说了,在非洲还有好多小孩都没有饭吃呢!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这样的话不像是从女儿嘴里说出来的,倒像是从他们老师嘴里跳跃出来的。我的心微微一震。原来,女儿并不是为自己少吃一些再找借口,而是不希望自己浪费粮食。
是呀,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女儿都懂得。我却早已把它抛之脑后,甚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歪曲女儿的纯洁的心灵。想想实在是惭愧。
“妈妈,我吃多少就舀多少,可以吧?”女儿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
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要勤俭节约,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把吃剩的馒头扔在猪食桶里,母亲见猪食桶里泡着一团白花花的馍,涨红着脸大声的斥责了我“浪费粮食,没挨过饿的!罚你一天不能吃饭。”这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见母亲发这么大的火,也是我受的最重的惩罚。母亲常常说种地不要容易,要节约每粒粮食。是时代进步的太快,还是我走得太久而忘了母亲最初的教诲,把“俭以养家”家风抛到了九霄云外。
多少次,我当着女儿的面,把餐桌上剩下的饭菜不加珍惜的全倒进垃圾桶,名其名曰“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多少次,当着女儿的面,把有点儿蔫了的水果不假思索的扔了,美其名曰“不新鲜了!”;又有多少次,当着女儿的面,把买来了的糕点整盒整盒毫无留情的甩了,名其名曰“快过期了!”又有多少次,当着女儿面,我以“健康”、以“讲究”、以“爱”的名义,浪费了多少粮食和钱财!在家里,我处处高喊着要重视女儿的教育,时时刻刻要求我的家人要注意言行举止,却从来也没有意识到我的那句“吃不完,那就倒掉!”在女儿的心中会播种一棵名叫“浪费”的种子。
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质量是提高了,生活观念也发生天翻复地变化。 虽算不上殷实人家,但是吃喝用度却越来越讲究。什么剩菜剩汤,不新鲜的瓜果糕点之类的能不吃就不吃。久而久之,浪费了很多东西,把节俭的美德硬生生的抛到了千里之外。殊不知,当我在铺张浪费的时候,女儿的一双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她的眼睛一直在盯着大人,我的一切行为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如果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未来的缩影,那么父母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榜样。如果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复制品”,那么父母就要成为更好的“原型”。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自我觉醒的过程,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好先成为怎么样的人,孩子是我的影子,也是我的一面镜子。
“吃多少舀多少。”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呀,“俭”的美德岂能说丢就丢!饭菜吃不完,我可以少做一点儿;瓜果糕点怕搁的不新鲜了,我可以少买一些;衣服鞋袜小了穿不上了,我可以送给那些需要的人。只要心里怀揣着“俭”的美德,就能想出如何节约的办法。
幸好,老师的话,在女儿的心里默默地发芽;
幸好,老师的话,让我再一次拾起“俭”的美德。
俭以养家,只有播种美好才能收获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