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生完二胎后,忙碌的好像都在朋友圈里消失了。
不过再发朋友圈的时候,是在感慨两个孩子的相处方式。
平时,她为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时不时地打架和争抢操碎了心。
但发现两个孩子在外面的时候,哥哥又总是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妹妹,生怕妹妹磕着,那一刻,很像一个小英雄。
每次想起那个画面,都让她很欣慰。
毕竟,从小都是独生子女的她,自己童年还是很孤独的。
她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到现在,都有点社交恐惧症。
这似乎和童年记忆里,父母上班,自己常常一个人在家,那段童年记忆里的阴影有关。
朋友觉得,她生二胎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两个孩子有伴。
她觉得,看着两个娃一起健康成长,当妈的再累再辛苦也值了。
02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和我姐又何尝不是这样?
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常会为一件芝麻小事,打的你死我活,甚至可以说,快把整个屋子都要掀翻天了。
每次父母,看到我们打架或者因为吵架相互不理睬的时候,也会因此有强烈的挫败感。
就连超级爱孩子的我妈,偶尔也要抱怨:“养两个孩子,可真麻烦呀。”
可见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对周围人来说,简直是人生灾难。
记得父母亲那时因为工作忙,想要在假期,把我和姐姐送到爷爷奶奶家。
可每次送去的当天,爷爷奶奶就会建议:“还是让两个孩子还是回家吧。我们年纪大了,实在是没有精力,看管这两个总是闹腾的孩子。”
我小时候皮的有点出名,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就是和班上的男生打架,基本上也吃不了亏。
我甚至记得,我爸一个同事,一个男生的妈妈,还跑来找我爸告状,说我打了她儿子。
当然,她也承认,是她儿子先动手。不过很快就被我打哭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多半是和我姐在打架中,锻炼和培养起的能力。
03
不过,要是我姐带着我,去家属区的公共浴室洗澡,我姐又会自觉化身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
她绝对要给我先洗干净后,才会自己再洗。有时她因为冲水时间太短,嘴巴都会冻得发青。
洗完后穿衣服,她也是先照顾我。那时候周围阿姨看到,都会表扬她:“这姐俩感情深,姐姐把妹妹照顾的真好。”
她下次把我照顾的就更好了。
我记得生病发烧时,屁股上注射了青霉素,痛的迈不开腿,很有一会儿,根本没法走路。
这时,我姐就会像个勇敢的战士,把我像扛枪一样背在自己的背上,背着我,步行回家。
我们家离医院,怎么着也有一公里路呢。
现在想来,我身高还比我姐高4厘米。可能也是小时候,在我姐长个子的关键时期,常背着我负重前行,我把我姐给压矮了吧。
04
上中学后,我姐告诉我,女孩子大了要学点女子防身术。
她就带着我一起练习,街头买来的《女子防身术》小册子。
现在想起来,我们两个人,居然连武术都能自学,这些成长的记忆,是有多欢乐!
那年,我高考失利,其实在意料之中,毕竟我作为一个多年的学渣,要想考上大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学霸的我姐,当时已经读大四了。她认真地给我分析形势,认为我的学习现状,再努力一下,是可以实现考上大学这个梦想的。
她对我说:“读了大学,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你如果不去读大学,你就一辈子困在这个小城里,会极大限制你的发展。我希望,未来我们的人生,同样精彩。”
那年,暑假两个月,她陪着我一起在家复习数学。从初中知识给我讲到高中知识,整整拉通复习了一遍。
在那段复习的日子里,我俩没有踏出过家门一天。
复读时,我姐每周给我写一封信,为我加油,促我进步。
在我姐的帮扶和鼓励下,我也终于考到她读书的城市。
到现在为止,我们两个人,不管是买第一套房,还是第二套。两人所居住的小区,间隔都没超过1000米。
我们现在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会在暑假时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
我们的孩子,彼此感情也很深。
但最重要的是,我和我姐在工作上表现出的游刃有余,都源于比较出色的表达力和沟通力。
我们在进入社会之后,都属于社交能力比较强,与人交往能力比较强的那一类人。
我真的觉得,在我们童年的经历里,打闹、冲突与解决矛盾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演练。
05
科学家也用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个想法。
他们认为:“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
也许正因为拥有了社交能力,又促进了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孩子在玩耍中进行沟通的锻炼。
科学家们也在其他的物种里,发现了这种打闹游戏的习性,比如说老鼠。
他们通过,对老鼠大脑如何发育的研究,系统地探索了玩耍如何影响老鼠大脑发育。
科学家还将幼年参与打闹的老鼠与幼年不参与打闹的老鼠,进行了比较。
发现老鼠幼年时被疏远、隔离,的确在成年后在社交方面会有障碍。
成年后,那些幼年时缺乏玩耍的老鼠和其他老鼠相处时,表现出的问题,值得人类借鉴和思考。
那些老鼠也知道如何进攻和防守,知道如何向别人示好,以及如何在危险面前撤退,但它们见机行事的能力较弱。
而那些童年经常打闹的老鼠,在成年后,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凭直觉,快速做出反应,表现出更加机敏的特点。
06
这似乎也很像学校里面学渣和学霸的区别。
尤其是进入社会以后,逐渐表现出来的某些差异。似乎在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学渣更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可能也和他们学生时代,就需要就作业、学习、考试等问题,与学霸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躲避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方面,也总要想足各种理由和多种应对策略。
可以说,学渣所关注及面对的学习环境,往往比专心致志的一心扑在学习上的学霸更为复杂。
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幼年时的打闹和玩耍经验,会促使大脑产生更具可塑性的化学物质,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
由此可见,父母们没必要为孩子们之间的打闹问题操碎了心。只要不存在危险的因素,这就是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孩子的世界里,打闹也是感情亲密的明确标识。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里,对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交技能颇有益处。
我想,我和我姐,数年前的成长亲历,就是最好的明证。
共勉。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