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说,这儿,哪哪都是人,无处可逃。
天热,与往日不同,他按时下班。坐在旁边对着他自顾自说一会话,倍感难得。
他无回应,对着手机刷短视频。察觉到他正在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安顿、休憩。
于是收起话语,不再重复。不对他做出打扰。
将不多的休息时间交给自己的喜好。喜好的内容,性质不一定得是对心灵有所提升,即便仅仅只是能够让一颗终日繁忙的心快速得到放松,作短暂喘息。使身心与外界压力暂时割裂开来,那么,具备此功效的行进内容在当下那一刻便是充满了意义。如果从某些心理学角度来看。但是将心放任不管,跟随心的原始习性,这却是与修行相悖。
世界上,究竟是不多的人走在修行的路上以及大多数人困在原始的生命模式中。
多年来,同他一起承受生活的重担。重担包含经济支出、孩子教育、观念冲突,个人情绪……每一项都足够考验人心。或许源于自心善内省,负重的生疼感反让自己逐渐生出悲悯之心,于他,于旁人。包容与理解逐渐替代了挑剔与指责。
也许琴瑟和谐的另一个层面是男女双方在情意相通的大前提下懂得自我珍视、允许对方如TA所是。
一女子深夜在我空间留言谩骂。
Q上找到她,告诉她,我愿意说一说过去,若是这能让你的心舒服一些。
不待我将过往陈述,她首先发来道歉的话。坦言夜里心情不好,说了一些于我不善的话。
她说:我看到空间动态里你们还一直保持留言联系。
我反问她:暧昧不清的两个人会进行正大光明的来往交流吗?
深聊几句之后,发现她言语里多有“为什么他可以这样,凭什么”,诸如此类的深痛执念。
以为自己完善、已尽,事物便可如愿、善终。不曾想执此一念行于世间,途中遭遇欲壑难填的人性事实,执念与人性迎面相击,顷刻间一地粉碎。被击碎的心念即使感受到结实的痛苦,却是仍有不甘,痛苦的感受既而化为一缕怨气悬于心上,时不时将心识笼罩,使人失去清明的评断。她无法净心进行如实观望,身边男子如何待她,并不受她掌控,但是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痛苦自如收放。完全可以把指责他人的手安放在自己的心口,真切地与痛苦的发源地连接。
将向外的戾气,用悲悯心转化成一股向内流动的能量,用以烘热自我内心。这是人生通往自在的唯一道路。
如何察觉戾气,勤于培养悲悯心,有转化的坚定意志,三者缺一不可。
无法对她说出如上话语。佛陀尚且无法渡人,何况是凡夫如我。
将男子、女子二人的Q删除,如同放飞手中的两个气球,心的舒适好似松开的手心得到了自由地舒展。
夜色深浓,一轮即将圆满的明月孤悬天外。月光依旧清亮,有深冬的清洌之气。只是内心再无清凉感。当一颗心失去清净质地,人便失去了能够与月对应的气质。人与月之间若无相通的气质,自然无法链接到深远,安宁,祥和,平静的能量。
想起白日。街头巷尾,空调外机遍布,轰鸣作响,热气肆意弥漫在本就浊闷的气息里。热浪滚滚,高楼林立,身在其中间或有煎熬感。
喜欢将脸贴近纱窗,看视野中一块不大的天空,几朵好看的白云无来由地变换不定,时常在某个瞬间会极其地想念山间植被被阳光炙烤后散发出的林木香气,时而轻柔时而猛烈的阵阵山风以及高山顶上的林海涛声亦或蝉虫深鸣。有种深切的体验,本心似草木,尘世物质终是无法将我滋养。在以坚硬的钢筋、水泥、钢铁为主要物质构建的世界,以经济、效益、利益为主要氛围的环境里,失去柔软、细腻、自恰,草木心在无声息中失去敏锐感知,混沌麻木,似草株林叶日渐萎黄,看得见的生命凋谢。
近日在读一本新书。据说作者的前期作品充满阴冷,决绝,混沌。手上的书是她的后期作品。小说中人物的撕裂感,笔墨着色不多。但是不多的文字让我看到前期作品的影子。可以感知作者目前已经处在光里。
书中有一段对话。
她问,如何能够把外境视为净土?
他回,我们无需判断或分别事物的呈现。保持静观可以清理内心对外界的投射。真正的净土由自己的心来展现。
这一段文字无疑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最近时常生出逃离心。逃避的本能让我看清身体内一颗原始的心正待驯化。
在自心培养净土才是终究。深以为然。
一直在不间断读书。常常是一本接近尾声,放弃书的最后部分,找出另一本,怀着忐忑心像即将打开一个秘密那般撕下塑封。好奇心使自己打开书架上一本又一本蒙了层薄灰的书,但是个性里缺乏一颗坚守的心,于是读不完的书总是太多。也或许是内心深处有种感觉,任何一个书写者在文字中所坦诚灌输的智慧都不及自己在生活中的实体践行而得。
如何使自己一生好过?往自心求索!读过的每一本书如是坦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论哪个作者,何种题材,书中其实并无新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