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心外无物”就是说明一个存在与非存在及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的三者的关系。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存在的,我没有感受到的就是不存在的,当我得到一个信息时,我无法判定它的存在与否,那它对我来说就是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的。
在我看来,这种“物”,主要指的是,过去存在于心中,现在为心所感受,将来为心所利用的东西。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只麻雀时,你的心感受到了它的存在,那么麻雀就是存在的,而在这之前,你并没有感受到过它的存在,所以它就是不存在的,所谓心外无物,就是说,我通过我的心感受到的东西就是存在的,没有感受到的就是不存在的。当然,还有一个关系,当我无法证明它是否存在时,它就是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例子如下:我看到了一个水果摊,所以它是的的确确存在于我的心中的,不管有用无用。此时此刻,我的朋友并没有看到水果摊,所以,水果摊对于他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因为他的心中没有任何关于我所看到的水果摊的信息。这就是说水果摊存在于我的心中,但并不存在于我朋友的心中。那这样说,如果问到水果摊到底存不存在,这就取决于你询问的对象,如果你问我,作为看到过水果摊的人,回答定然是存在,但是如果你问我的朋友,水果摊存在吗?他可能会有两个回答,一是不存在,因为他的心没有感受到,二是不知道。第二个回答不足以肯定或者否定水果摊的存在,所以提问的人就不能明确的知道水果摊是否存在,然后这时候就会去验证,验证后,存在即存在,不存在就不存在。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肯定了水果摊的存在,接收其信息的人只可能有两种反应,一是相信,相信的结果就是水果摊已经存在于该个体的心中了,个体感受到了关于水果摊的信息,另一种反应是怀疑,怀疑之后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去验证信息,要么问别人,发现大家都是这样说的,都说水果摊存在,就将怀疑转为相信,这时候水果摊就存在了这个人的心中,要么实地考察,发现水果摊是真的存在,自然的就存在于心中了,二是既不相信,也不去验证,这样,那么有关水果摊的这个信息就成了悬在头脑中的“墙头草”,墙的一边是存在,另一边是不存在,这个“墙头草”也可以说是一种缓冲带,如果要给这个缓冲带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它包含的是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的事物,等待被验证或者等待被遗忘,或者个体死亡,死亡和遗忘后当然就没有关于它的信息了,就谈不上存在与不存在之分了,而验证后,要么冲向存在,要么进入非存在的一边。
这里的存在与不存在是相对于个体而言,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事物真真切切的出现在那里,但是我的心没有感受到,那我就会说这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不能说它对所有人都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经历不同,其所感受到的东西就有千差万别,两者的心也是不同的,可以说,两者拥有的物不同,心就不同,也可以倒过来。两者的心不同,其所拥有的物就不同。
现在让我们回到阳明先生的例子中去。《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假如我的心未感受到花树的存在,那么花树对于我来说就是不存在的,后来看到花树,我的心感受到了花树,这时,花树就存在于我的心中,我就可以说花树是存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