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多链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你职业的标签以及外行看得到的、只是巨大冰山露出海平面的一角,95%都隐藏在看不到的海面下,这一点相信所有人都认同。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十几年时间精力聚焦式的投入、浸润、打磨,是不可能了解(仅是了解)隐藏系统的,真正能产生利益、或者真金白银实打实的回合都在外人看不见的地方。
一万小时理论虽然并不适合所有领域,但这个社会都约定俗成的认同长时间的投入至少会有第一步互信的资格,行业老兵的真正价值在于:可以规避外人看不到的风险以及外人不知道的做事关窍,就像热带丛林中的向导,准备什么,什么时候该行动、什么时候该休息,行进当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说,环境越是险恶就越需要向导,没有向导,死路一条。
热带雨林,或者沙漠地带,还有高原气候,不熟悉的险恶环境中,一个本地老司机的向导价值等同于生命。
那么再看看现实,你凭什么认为商业环境的险恶和复杂程度会比热带雨林等等稍差?
你见过习惯雨林的人会凭着既有的本事闯沙漠吗?
同样的道理,现实中却有多少人啥也不准备、就凭想当然就敢跨领域争利益?
恒河沙数。
当然,正是这些心存妄念不怕死的人构成了广大的韭菜群体。
当今世界各国,放眼望去,有多少跨行争利、却不做准备的韭菜啊!
在资本市场,发达国家有成熟的财政、税法、金融体系,那都是百余年来市场、机构、散户们共同博弈的成果,多少自以为是的散户在损失惨重的教训下才懂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国家、机构、个人,各凭本事,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野蛮生长,催生了一大批身家丰厚的群体,靠时势、个人技能成就的事业,但我国最不缺的就是觉得自己英明神武枉顾客观大势的人,以为无所不能,尤就贸然杀入金融领域,拿钱投资,最终还不是被割?
不相信专业,只相信自己的固有认知,碰上冰山,再大的体量也会是泰坦尼克号一样的下场。
就以房产为例,外人或者业余只知道房产抗通胀,再就是付个首付贷个款,在全民买房的浪潮里可能会知道地段是最重要的,除此以外估计就一概不懂。对于10套以上仓位、过手上百套以上的职业房产投资者来说,数据、政策、地段、人口、资金利用、杠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世界。
在房价资产上涨的背后是无数的心血和付出,光是资金周转一个维度产生的压力就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
像我们这样面向全球的资产配置,既然要占各国的便宜,每天的工作就是要分析各国的政策、数据、税法,宏观分析就是压箱底的本事,要根据时势变化做资产调整。
我们过去十几年在地产方面获利甚巨,巨幅受益带来的也是与之相关的资源、人脉、关系网,以及思维认知和敏感度,除了明面上的财务、地段等,牛市中我们知道哪个银行或者渠道的利息更低、杠杆额度更大,知道哪个楼盘的性价比最高,知道哪个开发商手里捂着最好的单位;熊市中,贷款收紧别人贷不到我们能贷到,别人高利息我们利息低,以及哪里有资金断裂放出来的好盘可以捡漏。
这就是专业,穿越牛熊,利益放大,不然你以为怎么有那么高的收益?
跟外界以为的不一样,投资领域同行合作多于竞争,因为事实上自以为是的韭菜割之不尽。
人性便是如此,总觉得自己很厉害,能轻而易举的在猎场中搞到钱,一旦亏损会有各种各样负面的情绪,唯独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这样生生不绝、源源不断。
我们每天都分析大量的数据,只相信数据和逻辑,还有自己奔波在一线搜集的一手数据,拿真金白银为自己的判断负责,我们的领域就是自己的地盘,外行不管在原来领域里多成功、多有地位,进来不交投名状、不拜码头,能活着算你赢。
我在自己领域下手从没有过犹豫,这是游戏规则,就是说我自己出手有多狠就知道规矩有多重要,所以在跨领域时特别重视交投名状,交不上投名状就绝不妄动,就像在热带雨林等险恶环境中,没有向导就绝不会自己找死一样。
职业投资者其实特别喜欢熊市,因为熊市可以刷掉装逼的、自以为是的、半桶水的一切牛鬼蛇神,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的战利品。
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干的事情,为几个月后的下一轮暴涨做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