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入臻境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12-31 00:09 被阅读0次
    唯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皆竟未体验出真静来。意者,只是闭藏之极,逗出一点生意来,如冬至之阳初动之时。
                              —— 《曾氏名言》

    意思是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有些所谓的没有杂念,其实还未真正的进入臻境。真正的“静”是在封闭静潜到极点时,所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就像冬至那天,阳气初动之时。

    曾国藩认为,人的精神若无法安静,那么他的心也都是散的、乱的,对事情无法看清,做事也很难尽全力,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怎么保养。

    他认为保持心情舒畅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一颗平常之心、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平常人谈舍得很容易,但如曾国藩这般身居朝廷要职,仍然能以淡泊名利省心,以“慎”字为要义,持之以恒的不断警醒自己并不易。他以古人心胸开阔者为学习榜样,读他们的诗作文章,体会他们宽广的胸襟。除此之外他还懂得去寻乐、求乐:他通过写诗、练习书法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

    曾国藩还常常将这种体会诉诸于笔端。后人读他的诗文,往往能感受到其中那股雄浑之气,但细细品味,又有一种闲淡雅致。他的文章风格也体现了他的办事风格。他每日需要批阅的文件、书信很多,但写出的东西非常认真、仔细、严谨,耐人寻味。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他能常常以静修心。

    孔子曰:“仁者静。”
    老子曰:“致虚静,守静笃。”

    静不仅是哲学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一种为人处世之道。“静”之一字,蕴含奥妙无穷的人生真谛和成功要义,因此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一个“静”字。

    儒家讲求修身、立志、治学皆以静为本;道家讲求“平和冲淡”亦从“静”中所得;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方能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释家禅宗讲求静坐以静心。由此可见“静”字功夫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人而言,根者本心也,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吾心之初,本来虚静,于此可以见道之令也,即天之所赋者。故静笃则可以复道虚通之令而有常也。              ——范应元
    所谓道心即本心也,常虚常静,能应万事而不失其正者也。惟其虚静,故微妙而难明,当于其通处明之,则得之矣。  ——苏辙

    静能生慧,慧则通融。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心静如水,是人生最美状态,静以生慧,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乏静气,依然很难成事。因此,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正如有了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方才有了汪洋的华章;有了董仲舒的孜孜求学、“三年不窥园”的静气,才会有真正的学问。

    当人类越来越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干枯了自己的灵性。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要远离喧嚣,进入一个完全宽松、和谐的世界。

    这个世界可以非常闲适,可能只是一把藤椅、一本闲书、一杯浓茶的闲适 ;或是握卷在手,挑灯阅读,摒弃杂念,聆听心的吟咏;又或是斟酌文字,挥洒心迹,透过字里行间,在宁静淡泊的心境中书写人生感悟。不为纷繁所扰,不为世俗所侵,让宁静的心灵滋润平凡的生活。

    生活没有上下限,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感受到路的平坦;才能有宠辱不惊的定力。静是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修养程度的展现。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用心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博大与人生的深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入臻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gk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