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1/6群问题:
最近进行反思复盘,发现有很多处境背后的逻辑是相同的。就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你今天的困境,就是你以前的困境,还可能是你未来的困境”。有时候,最关键的不是前行,而是发现问题,打破循环再出发。
那怎么发现、打破这种模式循环?
首先个人界定一下本周问题:
事关心理学范畴的,解决“一错到底”的问题,打破某种思维僵化或者思维固化、思维惯性?但这种思维问题是由于心理上的异化引起的。
更直接点问:人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
一、白皮书
1、通览心理学条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5%AD%A6#理论
2、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理论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
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
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神经质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特质论 主条目:五大性格特质 人格特征(trait)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五大模型(“BigFive”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五大特征都会受遗传影响,也受不同文化影响从而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3、重要观点博弈
(1)错误与潜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式错误(英语:Freudianslip),又称为动作倒错(英语:parapraxis),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概念,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早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平时不经意间出现的诸如口误、笔误、动机性遗忘、童年回忆遗忘等差错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受到其潜意识的影响。例如,当某人在开幕式上出现口误,把“宣布开会”说成“宣布闭会”时,这代表了他心里事实上不愿意召开会议。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著作《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中指出,他不能完全肯定所有的差错都是受到其潜意识的影响,因为可能存在其他与潜意识无关的生理因素影响,然而其他的生理因素就不能算是精神分析学领域了。
(2)错误与理性的关系(来源:知乎)
客观分析:
1)前一次的错误所引发的疼痛感受还不够深刻;感受不深刻意味着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回忆和思考痛苦上(比如错了一道题,并不让你觉得影响成绩很多;或者成绩的高低并不引起你情绪的强烈波动。)
2)类似的错误发生的次数还不够多;没有足够多的类似错误就无法概括性地对错误进行比较、总结;没有总结和思考就无法形成理论性的印象对下一次潜在的错误动机产生干预。(比如没有注意到类似的错误发生了第二次或者第三次。)
引申分析:(分析错误的对立面及其他)
3)对于成功的欲望/热情还不够强烈;不够强烈就不会引发自身花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避免错误发生的原因上。(没有希望获得更高成绩的欲望)
4)没有成功过,没有感受过成功的滋味;从来没有感受过成功的滋味就无法引起对成功的欲望。(比如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好成绩;自然不清楚获得好成绩是怎样一回事)
5)没有好奇心。没有成功过因而没有尝过成功的滋味很正常;但是人因好奇心追求想知道成功是什么,故而引起对成功的探索。
6)犬儒主义,自暴自弃,妒忌情绪。潜意识地添加负面信息, 比如告知自己“我不想成功;我不想停止错误;别人做的并不好”。
7)对比的群体不够优秀;无法引起自卑感。
4.大咖的观点秀
(1)李笑来怎么说?
我们的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甚至对整个人类顺利繁衍都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要知道,大脑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2)武志红老师观点:想要被救赎,重构困境
渴望“被看见”,想要与客体建立联系,“自体虚弱”,原生家庭的不足引起的,“全能自恋的”。
5.强相关
心理防御机制(英语:Self-defense Mechanism,或Defense Mechanism),简称心理防御,是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主要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原始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二、不一样的声音
1.精神分析受到的批评否定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
2. 认知不足而错认的模式循环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有重复的困境,最好界定清楚,因为从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一切主客观存在的物体都是独特且不同的。每个物体本身所包含的本质的东西是不同的;一切存在的物质都是变化着的。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物质是变化的,今天的河水不同于明天的河水。
人类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眼界变宽阔了,思维方式有了变化,可能从以前的一元思维转变成了二元或者多元思维……这些你自身的成长及变化,导致你想问题处理事情的行为也发生变化,经历增加了,阅历成长了,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不同。而生活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出现的“困境”真的都一模一样吗?
不同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造成有很多人一直困扰在自己的思维角度里。同时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执行力的不足,总是让人误以为又陷入相同的“困境”。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
返本归元,这遇见的相同的困境,人生到底是困局还是破境?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大道”从观念中那条笔直前进、看似终点与天空交汇成一点的设想,转变成一条曲折上升,但最终有可能真实触碰到天空的轨迹,会不会更符合我们的真实人生?
既然人生必然曲折向上,那么跌入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似很努力地坚持,可终究没爬出这个坑。准确发现问题所在,不断打破这一个个循环,及时止损,不断去触碰属于自己的更高天空,也许就是我们将自己这一生过得不遗憾的唯一方法了。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的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看到他的内在想象,也可以通过他的内在想象,看清楚这个人的外在命运。同样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命运,就需要去认识、去改变你的内在意识。
正如理学家荣格说: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当我们触碰自己的内在,唤醒自己的潜意识,或者如武志红所说,一个理性的知识和自身的体验相结合。践行知行合一,不仅仅是在提升和变化自己的潜意识,更加是我们冲破困局的契机。
是的,每一次困境,都将是一次成长的机遇。每一次的触底,每一次面临困境,反而就是我们新的契机和机会去突破。
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学习认识产生的机理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价值,接下来就是:奋勇往前,破局之路。
1、有认知无执行:
很多人,睡时千条路,醒来一条路:越是稳定的环境越是会停留在舒适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执行层面时,不妨学习一下孟母三迁:让自己置身于积极的氛围之中。例如参加线上学习小组及各地的学习组织:比如樊登读书会、007不写就出局等等。通过组织,找到同道中人,互相监督、鼓励,一个人难免势单力薄,三分钟热度,重回旧态,一群人会走的更远。
有资源、有组织、有战友、有同道中人,不亦乐乎。
有进步、有得到、有友谊、有温情,不亦乐乎。
2、破无意识之局——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困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可能存在,细究一下,很多的困境场景都是很相似的,感受到的痛苦也是相似的,若不改变,这些痛苦和问题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反反复复出现,形成一种人生模式的循环,我们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循环呢?这些重复的困境,是什么造成的呢?
是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还是两者的互相作用造成了我们的困扰?
看一个我们普适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下,无论是学习环境、工作环境还是生活环境,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能力和状态与环境的关系会经历一个“<=>”的三段式状态,等号两侧的不平衡,便导致了困境。我们在成长时,还需要发现、看见这种动态匹配关系的第三只眼,即“觉知”。
(1)觉知变化
1)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来发现,例如复盘。通过反思和复盘发生的大事,近期花费很多时间去做的事情,并记录和总结。当我们第一次记录时,或许发现不了什么,但是长期记录,并去对比,就能增加发现问题相似性的概率。对于重复性的问题,吃一堑长一智,再遇到相同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的能力已经增强,这个时候是需要觉知之眼来发现改变。
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困境,提高自己的能力,解决困境和摆脱困境的能力。同时还要提升对困境的认知。随着我们改变自己,随着我们逐步的成长,我们能力变得足够强,原来的困境已不是困境。
2)对照人生开关
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几个底层标签,我们背着这些标签活一辈子,或者因它们而成就,或者因它而羁绊,或者因它在兴衰间闪展腾挪。这些底层标签就是我们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就像昨天买股票赔钱,今天买股票赔钱,明天买股票还是可能赔钱,你可以将赔钱的原因总结为看盘不勤、错失机会、选股不当、误信消息等等,看了一本又一本的秘籍之后,赔钱依旧。也许一连串损失的症结在于根治于内心深处的损失厌恶和对权威的渴望。
我们是群装在套子里而不自知的人,越早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就越早看到那个套子里面贴满底层标签的你。
我个人认为这个所谓的底层标签,就是查理芒格给出的25个“人生开关”。
根据《查理芒格宝典》这25个开关,分别是对激励敏感、渴望爱与被爱、爱恨中盲目、厌恶不确定性、讨厌前后不一、好奇、期待公平、妒嫉、投桃报李&以牙还牙、渴望有联系和逻辑、否认负面现实、过度重视自己、过度自信、厌恶损失、渴望被认同、对标、轻视易得的东西、重视易得的东西、愿意服从权威、有理由的事显得更正确、压力的两面性、用进废退、毒品有害、衰老、闲扯淡,以及上述开关的组合开关。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困境的循环呢?
众人之中识别出的未来领袖,意识到身处困境,就是打破困境循环的解药。意识到开关的存在,就是抵制被开关控制的解药。
这粒解药分两半:
第一,一半事前解药。不急于给出反应,给自己一个缓冲期。
第二,一半事后解药。随时检查自己的行动是被上述开关所触发。
(2)制造改变
升级等号左侧,提高我们认知水平,有的时候困境会不攻而破。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也是改变困境的办法。
1)升维思考:从更高层次俯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困境
人类拥有独特的从更高层次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适用于理解现实和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也适用于俯视自身和周围的人,这种俯视自己和其他人的处境并客观地俯视处境的能力可以称为“更高层次的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俯视自己的处境和自身的行为,要明白你有能力改变这一切,运用自己的目标,来实现改变自己的行为,想清楚哪些行为是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该做的。哪一部分是自己不擅长的,自己还有哪些缺点和错误,该如何改变它们。你必须客观看待自己,不高看自己,也不让自己承担不该承担的任务,大多数人都是凭感觉,而没有战略性的视角出发,大多数人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客观的看待自己以及他人,这导致他们一次一次栽到了自己和他的弱点上,这么做的人不会成功,因为他们固执己见。如果能克制这种倾向,他们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要把苦拼作为,人生的负面的东西,人一生中最好的机会,大多数来自苦逼的经历,苦拼,对人的创造性和个人个性的考是一种考验,应该从这些考验中挖掘出大量的价值思考”。
2)克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跳出舒适区
大多数人实现人生愿望有两大障碍,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它们,第一个障碍是自我意识障碍,指的是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瑞达里奥曾说这些不仅仅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代表着将会在你生命中反复出现的一类问题。每当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都会感觉很痛苦,所以大多数人都回避它,但事实是如果你能直面你自己的错误和弱点,改善或者请他人帮忙解决问题的话,在通向目标的路上会快很多。
第二个障碍就是思维盲点,除了自我意识之外,所有人都有一个思维盲点,你的思考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的看待事物。我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可是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有些人能看到大图景,有的人只能看到小细节,而人们并不能领会自己没看到的东西。当其他人向你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是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所以要奉行开放的头脑,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观点和不同观点的可能性,而不是让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自己。
跳出舒适区,大胆创新创造,想一些不曾想过的问题,做一些从没有做过的事,把人性的三大动力(自恋、攻击性、性)合理大胆释放,让“真自我”站到舞台上,才能发现问题,有力抨击以前的“我”,打碎这个“我”再重新组装一个真自我。
(3)借力打力:投资自己,助力成长
多读历史书,多读各类书,以史为鉴。历史会重演,无论人类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对每个人来讲,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出现各种相同问题,在认知上,现代的人并不比以前的人要强多少,有一句话叫你并不孤独。读书思考的过程也是寻找解决之道的方法之一。介绍一下实用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1)线上资源
1> mooc、网易公开课、coursera,ted等线上学习资源;
2>知识付费平台:得到、樊登读书会、知乎、喜马拉雅等;
3>微软的csdn、百度文库、智库等;
4>论坛和电子书籍为主的资源库:比如kindle等。
2) 线下资源
1>图书馆、新华书店、私人书店。
2>参加线上学习小组及各地的学习组织:比如樊登读书会、007不写就出局等等。
3>各种电大、培训班,新东方、北大青鸟等等。
(4)局外人指路破局
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总是会受到局限,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也就是说寻找自己的贵人,借力帮助自己提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外高人轻轻一指,困境应声而倒。
向优秀的人学习,通过什么方法跳出困境;向犯错犯傻的人学习,为何处于困境。通过观察别人对比自己,我们可以借鉴从而避开这些坑。
(5)运用宇宙法则:吸引力法则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吸引力,宇宙中也有一种法则叫做吸引力法则。量子力学已经证明思想是有能量的,就是你想到什么就会吸引什么到自己的身边来,我们每天所思所想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当你总在想悲惨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悲惨的事情在你周围不断发生;若当你想着喜乐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说心想事成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运用这条法则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内心充满感恩,用喜悦的心情迎接每一天的到来。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也要保持喜悦的心情,吸引积极的力量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并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冥想自己已经解决困境之后畅快场景。不管是在事业,财富,健康,人际关系方面都可以使用此法则。具体讲解见视频“吸引力法则”http://www.iqiyi.com/w_19rsf8wyr5.html
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句话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轮回就是命运!
心理学老师武志红说,你今天的困境,就是你以前的困境,还可能是你未来的困境”。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命运就不可改变了吗?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
最关键的不是前行,而是发现问题,打破负面循环再出发。
参与本次讨论的有:张文春、霍亮、李双双、李小蕾、李耕、刘文博、王大慰、陆富龙、郑艳丹、易峰、李丽、彭妮、张亚伟、谢力稚、佘思远、刘乐果、岳荃、万丹丹、左非、李寒冬、周明博、李小军。感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