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
“传统在今天” 作品展 “致敬”环节的来由

“传统在今天” 作品展 “致敬”环节的来由

作者: 城匠朱工 | 来源:发表于2020-09-24 17:22 被阅读0次
曾力、曾鹏两位陶艺大师傅向前辈致敬 曾力、曾鹏两位大师傅在工作中

2020年9月16日,“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 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石湾陶瓷博物馆有文如是说:曾氏兄弟自幼成长于石湾,对陶都石湾有着深厚的感情。去年欧洲三国(芬兰,西班牙,瑞士)巡展期间,每到一个地方,兄弟俩就把石湾陶塑带到那里,石湾就是他们的根,就是他们创作的灵魂。国际巡展归来,曾力、曾鹏把新近创作的作品带回石湾——这片孕育和滋养他们艺术生命成长的土壤,举办汇报展“传统在今天——曾力、曾鹏作品展”,这是他们第一次回归石湾举办作品展。也是继1985年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举办了“石湾现代陶艺展”之后,再次举办的一次大型作品展。

石湾博物馆大门前“传统在今天” 作品展的展览海报 石湾博物馆展厅,图中为曾力作品之一

石湾陶瓷博物馆在介绍中还写道:为了体现曾氏兄弟出于对父辈的尊重和浓烈的乡土情结,在展厅的入门处,设置了“致敬”环节,向那些曾经为石湾陶艺事业的恢复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致敬,这也是源于他们对这片陶塑文化沃土的热爱,和对无数先辈们的思念和敬意。事实上,这是他们对石湾陶塑文化的一次深沉致敬。

曾力、曾鹏两位大师傅、这次展览策展人——鱼老师与存墨手艺工坊的徒弟们向前辈们致敬 师傅与徒弟向前辈致敬 朱家大宅向前辈致敬 朋友们向前辈致敬

曾鹏是我的妹夫,我家老妹(人称朱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将“致敬”环节的来由写了详细的说明,我在此转发她的全文。

“传统在今天”展览中设置了“致敬”环节,向那些曾经为石湾陶艺事业的恢复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致敬。许多朋友不太明了这个环节,也不认识这些前辈,在此我尝试解释一下。

建国之初,因久经战乱、百废待兴,民间工艺一片凋零,因此,新生的政权展开了抢救民间传统文化的工作,一批在广州 “人民美术社” 工作的艺术家被派到石湾,他们是尹积昌(雕塑家,越秀山五羊雕塑的作者,第一任石湾美陶厂厂长)、谭畅(陶艺家,后为广州美院教授)、高永坚(陶艺家,后为广州美院教授、院长)、庄稼(陶艺家、后为美陶厂副厂长)、曾良(曾力曾鹏的父亲、陶艺家、曾任美陶厂副厂长和陶瓷研究所所长)。他们走访老艺人,收集散落民间的陶艺名家作品建立资料库,集中原“古玩行”的从业人员,成立石湾美术陶瓷厂,使石湾公仔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一般来讲,父辈的工作和经历,孩子只是偶尔听闻,知之甚少,但对于曾力曾鹏来讲,父母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溶入了他们童年的生活中,是成长的一部分。

美陶厂刚成立时,条件很艰苦,只有几片砖瓦房,作为外地人,在石湾没有房子,家就安在厂里创作室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每天从幼儿园放出来,兄弟俩就跑到创作室看手艺人做陶,泥巴是他们最经常玩的玩具。曾鹏说他最喜欢去谭畅老师的工作位,谭老师特别和蔼可亲,作品灵活多变,他一边看着谭老师做泥塑一边自己也做一些小玩意。曾鹏的爸爸看见他做的东西颇有趣,有时也挑出一些放入窑里烧制成陶。

工作之余,这一拨外地单身汉经常聚首曾良家高谈阔论,既谈工作又讨论艺术,有时还喝上两口小酒。小孩虽挤身其中,当时是听不懂大人们的谈话的,这种闲扯聊天和在创作室的玩耍,看似漫无目的,却在曾家兄弟幼小的心田埋下了种子,奠定了基础。

曾鹏说:“那时每天一早起来,我们兄弟俩最喜欢偷偷走进创作室,掀开那些泥塑的盖布,看看每个公仔有什么进展和改变,昨天看到的只有脑袋没有脸,今天变成瞪着大眼还留了长胡须。有时候,大人讨论分析作品,爸爸也让我们站在旁边听,那时只觉得很有趣,但糊糊涂涂的不知所以然,不明白大人说什么,但后来,那些记忆慢慢跳出来,也就很自然地都明白了,现在自己做陶,还不时闪出那些情景,其实,小时的感知一直滋养着自己。”

随着国家的发展,这批艺术家陆陆续续调离石湾,只留下拜区乾(动物雕塑老艺人)为师的曾良和拜刘传为师的庄稼长作石湾人。

老照片

▲上图   1954年广州人民美术社陶瓷雕刻工厂全体人员合影。欧乾(一排左二)、庄稼(二排右三)、尹积昌(二排左五)、谭畅(后起二排左三)、刘传(后起二排左五)、高永坚(后排左一)、曾良(后排右一)

老照片

▲  上图   1958年  曾良(左一)与石湾美陶厂全体职工合照

老照片  50年代石湾龙窑

1985年曾鹏他们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搞展览,郑可老师请曾氏兄弟去家里相聚,期间,老师拿出三个大纸盒的“藏品”,打开一看,竟然是曾鹏小时候的“涂鸦”,都是手指般大小的小陶器,猪、马、牛、羊、杯子、小板凳、小船……,体积最大的是一个卧倒射击的解放军叔叔,叔叔的一条小腿还向上勾着。

郑可老师和梅键鹰老师当时是中央工艺美院的教授(都是解放初期从海外请回来建设新中国的专家),他们虽然没有直接驻地石湾参与美陶厂的建设,但也为石湾做了很重要的贡献。在当时条件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帮助安排石湾的年轻手艺人去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能力,如今的刘泽棉大师、廖洪彪大师,都是当年的幸运儿。

两位北京老师不但自己经常来石湾做陶,还带来学生甚至是国外的留学生,他们以自己的影响力逐步让更多人认识石湾,之后很多外地的艺术家专程来石湾考察交流,能够让石湾公仔走出石湾,郑、梅两位老师功不可没。

1985年北京中国美术馆,郑可老师和曾力 两位陶艺大师——曾良与谭畅

人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路走来都会受到许多良师益友的指引与扶持,然而童年的知遇是影响一生的。感念于这批前辈对石湾陶塑的现代发展作出的贡献,感念于前辈们一直的关爱,借这次在石湾本土的展览向他们献上后辈的思念与敬意,也送给石湾的昨天和今天。

当年他们播下了热爱、有趣的种子,如今已繁花盛开。

▲上图    前排左1是展览策展人阿鱼老师,其父亲就是上二排身穿黑色衣服的谭畅老师;左2是尹积昌先生的女儿小艾,她的手正好按在父亲的胸前,她与曾鹏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同学;右边,曾鹏与弟弟曾止君,父亲是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按好自拍后,跑到最上一排的最边的位置。

存墨手艺人与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陶艺分社的前辈们留影。 朱家大宅与前辈们留影 鹏师傅向客人介绍老照片中的人和事

广州美术学院刘老师讲过:佛山石湾做为中国传统的陶瓷产区,对“师傅”的称谓包含极高的评价和尊崇;会心一笑,信手拈来,翻山越岭,就是师傅本色。

“传统在今天” 曾力曾鹏作品展开幕式嘉宾云来,师傅们开香槟庆祝 力师傅、鹏师傅与父母和自己的往日留影。  左侧是鱼老师,也是欧洲三国巡展的策展人 力师傅与鱼老师在展览现场 刘泽棉和力师傅在分享会上 廖洪彪与鹏师傅在开幕式上 廖洪彪与粉丝在开幕式上,她说,追寻廖师傅的作品几十年。 师傅在开幕式上 传统在今天,陶艺传承后继有人。存墨手艺工坊和石湾博物馆同仁合影

看了朱老师这篇小文,才知道父辈与晚辈的传承关系。鹏师傅创业学习、艺术创造、家庭生活等往事一一浮现,感触良多。他和她一路走来,个中的艰辛与幸福旁人难以体会。

在朋友圈中没法找到老妹和鹏师傅的合影,有点遗憾。下图是晚辈与前辈的合影照,中间两位就是鹏师傅和朱老师

1991年广州陈家祠,瓦公窑陶艺展,鹏师傅与朱老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在今天” 作品展 “致敬”环节的来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gz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