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尊重时间,不再手忙脚乱
第一次分享还是有点儿胆怯的,我是那种得到鼓励和赞美就会更加积极的人~
所以,有没有小伙伴捧捧场呢~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遇到圈外两个月,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活层面:
第一个非常明显的改变就是:主动不再熬夜
尽管知道熬夜伤身体,但还是“屡教不改”,在学习时间观课程中,我被做的一道题惊醒了

(果然还是最直观的伤害更让人警醒,比如女孩子显老!)
第二个变化,学会了书籍分类,有方向的更新自己。
没别的爱好,也就喜欢读读书。通过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课程,我解锁了很多读书新方式,也发现自己工具需求的书读的比较少,之前都没有这个意识(象牙塔呆久了,啧啧),现在会有意识的转换自己的观念和思维,学习一些有利于职业提升方面的知识。
一般在地铁上会用微信读书app看书,回家后会使用kindle读书,两个一般读的是不同类型的书籍。
目前微信读书读的是《深度工作》,属于工具类型的书籍,来自班班推荐,结合检视阅读法和用书法阅读,真的会快速打开这个看名字就觉得枯燥,会敬而远之的一本书。
而kindle目前读的是《红星照耀中国》,属于休闲需求和思想需求,主要是为了带动侄女一起看书(这是他们老师要求的课外读物)。方法是:快速浏览书籍内容,全身心投入某些红军战士的经历中,也会把某些关键时间点连接起来构建思维导图,深化自己对党的成立的认知。以前上学时候是被动的接受这些知识,局外人的视角,现在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会在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党的历史,党的发展,嗯,不一样的感受。
工作层面:
第三个变化,在工作中关注价值,而不是完成多少任务。
入职一年,学习了圈外课程,才有意识地认清自己的性格特质,属于成就型动机和亲和型的人,但是缺少目标和规划,所以在工作中只是疲于处理各种常规工作、临时问题或同事求助的任务。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比较新奇,每天下班感觉好充实啊,一刻也没有闲着呢。时间久了之后,感觉自己忙来忙去,但是毫无成就感。
1.通过记录时间流水,了解时间花费,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浮浅工作,并没有把时间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也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黄金时间(晚上21:00-23:00)
2.认识到自己浮浅工作没有太多价值之后,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需要改变,但是就是一直没有行动。拖延症,大部分的原因是完美主义在作祟。一旦开始,其实完成的比想象的还要出色。
把选择限制在“完美”和“不做”,以下三点,我是妥妥的中招啊!
第一,想要在做计划的时候就面面俱到;
第二,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第三,吝惜资源害怕投入之后没有产出
思维转变:完成比完美重要。
应对方法:小步快跑,迭代试错。
工作场景实例:
背景:工作内容多,各种文档不全,容易慌乱
总结复盘:通过分类工作内容(人员、场景、时长),秉持“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思维,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制成手册,大大提高了我处理事情的效率。现在的我有清晰的流程脉络,遇到一个问题很容易对应某一类,并找到该类的处理方法,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放自己时间的成就感,很激动。之前听过圈外的一个“人脉宫殿”的直播课程,我现在就像建立了一个“档案宫殿”,在不断的细化装修和扩大。
有了“档案宫殿“之后,再搭配RAR管理法,(百分百记录、是否授权给他人、复盘优化)在高效快速完成任务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每天可以结余2-3小时的时间,一周就是一天半,我目前正在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更多的技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储能~
3.利用虚假两难,跟同事、客户的沟通变得更加高效。
以前:
研发人员:“XX,你那个项目还需要多久啊?”
现在
研发人员:“你今天下午可以给我还是明天上午可以完成啊?
以前:
客户:”请问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给您培训一下“
现在:
客户:”老师,您好, 请问这周一还是周二时间方便,给您培训使用系统?“
思想层面:
其实前面提到的完成比完美重要就是思维改变之一,还有几点想给大家分享:
来自圈外课程下面的评论:夸奖和批评都要具体。
询问、质问别人之前,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自己先思考,其实大部分问题自己可以解决。
日程计划的核心不是严格按照计划行事,而是谋划周到,掌握工作、生活的主动权。
掌握一定数量的思维模型,能解决这世上90%的问题。
圈外真的像个大家庭,大家都有那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好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