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书笔记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书笔记

作者: 一方8897 | 来源:发表于2022-04-03 16:17 被阅读0次

    2022.4.03 我们越能接受自己的恐惧并穿越它,就越觉得日子过得充实而值得。去面对并拥抱我们的恐惧是条通往神圣的道路。我会揭露自己童年时代的伤痛经验,但这并不是要去责备我的父母或者任何人,而是单纯地分享我的受伤经验。我甚至对于父母所赐给我的天赋和灵感,更加地感恩。恐惧和伤痛是伟大的导师,只要我们愿意学习如何与之相处。我们都在寻找着相同的东西,一种能接纳自己、爱自己的能力,并将这种爱的能力与人分享。以爱疗愈内在的恐惧。

    我们生命的核心,你的存在,是你和宇宙的联结。

    从这扇门,你可以进入宇宙,并与存在合而为一。

    但是如果你已在核心……你将会发现伟大的奥妙和神秘。

    这个状态称为佛,觉悟者。

    处在这个片刻的你,无不是佛。你可能忘了,那也无妨,因为你终究会记起。

    ------《禅---超越的神秘与诗》

    我的恐惧:担心同事关系不好,担心自己无趣,担心没有人喜欢和我玩。

    最外层-保护层,第二圈-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是我们经验恐惧和羞愧的一层,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本质的位置,在此空间中我们是舒畅灵活的存在,生命放松状态,能欣赏自己独特天赋,无须奋斗来证明自己。

    核心层—生命的本质和核心:合而为一,爱、信任、朝气蓬勃、纯真无邪、趣味盎然、放松。我们生来就在这个中心,当创伤出现时,使得另外两层形成,因此丧失了原始的纯真和信任。在这里我想起两个朋友,郑姐和白妹,都是被家人保护的很好的小女人,骨子里透着纯真和仙骨。我似乎在核心层也占50%,但还有50%在脆弱层。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状态是:柔软、接纳、开放和幸福感。然而在受伤之后,失去了内外的信任,脆弱感也就混杂了害怕、孤寂和羞愧。我们的脆弱情感包裹了一层层的羞愧和惊吓,还有深沉的被背叛、受伤、愤怒、无助、绝望之感。我们的受伤来自受虐、被忽视、不被接受、不被看见、不被听见、不被欣赏、不被了解。我能有记忆的受伤似乎最早的是被背叛,感觉挺好的朋友背后说我坏话让我听到,还有在背后给我编了一个谈恋爱的故事,那个小男孩我真的喜欢和他玩,但绝不是恋爱,只是单纯的喜欢一起玩,当受到谣言的影响小男孩远离了我,这才是我的伤害,越不理我越将他放到少女怀春的心上,这就是我青葱的少女梦,扼杀在摇篮里,然后努力做一个好女人,希望有一天能让他看见我的优秀而心生悔意。似乎每一天都充满了紧张和斗志,和天斗和地斗和自己斗,希望能出类拔萃,希望在外人看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我的短板,一直想弥补,却始终进步不大。那时很羡慕他们在投票中获得高分,而自己只是羡慕的份。我们生来就在核心层,也就是本质,纯真、信任、自然会去爱、生机盎然,当创伤出现时,脆弱层和保护层就出现了,丧失原始的纯真和信任。呈现出挑战和潜能,从无意识状态到有意识状态。从依恋理论来看,核心层就是安全基地,在这里被接纳、信任。从本我、自我、超我来说就是本我状态,从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来说就是见山是山的阶段。

    中间层是易受伤的脆弱情感,是小时候的创伤,可能是被拒绝、活力能量压抑、缺乏温暖、紧张、被苛责、压力甚至被虐待等等。渡过去的叫挫折,渡不过去就叫创伤。在这里创伤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有的人遭受很大打击并没有变为创伤,这就是复原力。人性中脆弱的自然状态是:柔软、接纳、开放和幸福感。受伤之后,失去信任,混杂了害怕、孤寂和羞愧。而我的脆弱层里是恐惧,恐惧周围的人不喜欢我,恐惧自己被人瞧不起,恐惧……,我小时候的创伤在哪里?是父亲的阴晴不定、贫困的压力、父母的争吵、母亲的人际关系差、思想格局小,还有来自小伙伴的侵犯、还有被一个大三岁的姐姐骗、还有匮乏感带来的自卑,还有个子矮身体患有支气管哮喘等等都是创伤的原因。就像克利希那南达说的,父母在无意识中给了我们伤害,他们并不是故意的。

    第三层—保护层的防御机制,压缩自己的生命能量和经验,让自己处于安全状态(自我价值感低,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喜欢的东西都不敢买,压抑自己的需求)用上瘾的药物或行为,让自己分心(这个有),在生活中努力奋斗(有)、取悦别人(有)、退缩不前、理智化、诱惑别人(?)、保持忙碌(有)……

    叛逆带着深深的疏离感、愤怒感和切断感受。

    回家之路:用爱的温柔去感知、亲近自己的伤痛与防御机制,可以带来疗愈。疗愈的本质,不过是允许自己全然去面对每个片刻的发生,并将它联结到身体能量的呈现,不论是流动还是停滞的。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痛苦、不舒服和失望,甚至是悲剧,打开和自己的本性联结通道。去观照(内观)在每个片刻里,在意识中升起什么,既不带评判、也不期待改变,就这样观照,我们会和自己越来越亲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把压抑的生命重回绽放,把受冲动情绪操控的人生交还到真我手里呢?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源头,那个内在小孩为什么能够一再阻止我们直面伤痛,让我们距离真我越来越远?

    其次,需要我们觉察。觉察自己的潜意识或者说在小孩是用什么手段操控主导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重复幼时的关系模式,我们要学习区分源头和触发点。

    最后,解决掉那些儿时伤害留下的问题,从此走上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康明大道。

    首先,同心圆的生命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内在小孩能够一再阻止我们直面伤痛,让我们距离真我越来越远。

    第二步,我们了解了内在小孩是隔绝我们通向真我的防御机制,那么我们需要觉察内在小孩的操控手段。

    内在小孩最大的特征是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和他人。 从而让我们更加远离自己的内心深处。

    1、内在小孩的五种行为:

    (1)反弹和控制:

    在小孩的状态中,当外界发生任何对我们造成威胁的情况时,我们迅速攻击或者防卫。我们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响应引起内在不舒服感的触动事件。---我们的内在小孩总是会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冲动,不由自主进入反弹。

    我们要识别出我们的不假思索的反弹行为:

    对抗反应:要求,责备,攻击,叛逆,报复,生气发怒,批评,批判,抱怨。

    讨好反应:粉饰太平,乞求,讨好。

    抽离逃避反应:退缩,闷闷不乐,意志消沉,沮丧,放弃,顺从。

    而这些反弹和控制行为,本质上是内在小孩恐惧的直接反应,所以,内在小孩是被恐惧所操控,而我们也因此被恐惧操控,我们陷入情绪化,无法让自己归于内在中心,或者是获得更强的自信心。

    所以,为了能够获得所追寻生命主导权并且归于内在中心,我们需要从意识层面来响应外在环境,而不是任由内在小孩直接做出冲动反弹。

    (2)期待与任性

    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化小孩总是会有期待,当我们的期待全都指望着外部环境之时,常会导致无止境失望,拒绝,挫折,低自尊,甚至是自我毁灭。

    比如说,我们常常对自己的伴侣有很多期待,现在多媒体时代,随着知识的普及也给了我们太多对亲密关系的期待,我们对伴侣的各种期待和要求,如果亲密关系出了问题,那便是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就像一个任性的小孩,不断提出各种期待和要求,并不考虑自己内心深处到底缺失了什么。

    这种任性很隐蔽和无意识,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期待发展时,我们感到暴躁易怒,莫名沮丧。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途径来揭露内在小孩的期待:

    1,特别留意自己感到失望时会出现的反弹行为。(当我们失望时,会责备,生气或切断关系,并且放弃,心灰意冷,生气与放弃正是期待未能实现时一体两面的表现。)

    2,检视什么隐藏在批判的底层。(躲在批判背后的正是我们对某人的某种需求或期待。)

    3,检视责备和埋怨。(每当我们责备或埋怨什么的时候,就表示有某些藏在底层的期待尚未被满足。背后总是隐藏着事情该有所变化的期待。)

    同时,因为害怕想要的得不到,我们的内在小孩会出现反向期待。

    即当期待被否认或是压抑时,会用一种未表达出的怨恨形式隐晦的冒出来,包括沮丧,恶语相向,尖酸的侵犯言论,或明显的暴力行为。

    我们还有一些信念掩饰我们的期待:

    有需求是不好的,我们要学会照顾自己

    提出需求或期望时没有用的,因为反正最后都得不到

    既然表达需求会带来挫败感,那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留意到自己烦躁易怒,是揭露隐藏的期待的方法之一。

    (3) 妥协

    内在小孩非常害怕活在自己的真实状况中,所以会做出妥协的举动,就小孩的心智状态而言,总是认为我们必须为他人而活。当恐惧和羞愧袭来,我们就不由自主妥协。

    如果可以开始感觉到潜伏于妥协背后的恐惧,我们就可以觉知到这样的行为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然后,我们就可以有足够的力量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而妥协的根源,事实上比单纯的害怕被拒绝,否定或是攻击还要复杂。

    我们常常察觉不到自己在妥协,就像有时我们感觉不快乐,却不知道为什么。

    当我们妥协时,内在的深层核心会感到渺小,失去控制。我们无法衡量自己是否活得有尊严,我们陷入妥协让事情和谐,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

    因此,我们违背了自己自然本性,窄化或是否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和欲望。

    (4)上瘾行为

    上瘾行为的驱力来自内在小孩的情绪化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几乎没有能力接纳挫败,焦虑,或是控制冲动行为。

    上瘾行为的背后,潜伏着堆积如山的痛苦,恐惧和羞愧感。而且深深觉得,我们没有能力面对。于是,我们摆荡于控制和放纵的两级。

    就像压力大的时候,我会沉溺于抖音的肥皂剧,沉溺另一个世界,就不必面对压力,羞愧,痛苦。

    当我们接纳内在的恐惧和痛苦,意味着我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与它相处。

    (5)幻想

    幻想也可以理解为“理想化”。当我们还是小孩时,我们需要借由理想化自己的父母,来给予自己面对生命的根基与强烈的归属感。我们幻想所有事情都符合自己希望的样子。

    当内在小孩陷入幻想,我们就无法真正看清当下的真相。

    客观看清事实,会让我们害怕和痛苦,因此我们让自己持续的抱着希望,又一再失望。

    这一点在恋情上最为明显。

    一直以来,我们都沉溺于美好缘分和令人神往的爱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百相离。

    我们幻想一定能遇到一个人,一个对的人,那个白雪公主或者白马王子,他会将我们的恐惧带走。(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不论和谁建立亲密关系都不能完美。

    在蜜月期,我们还能支持对恋爱对象的投射,我们将许多童年时期无法得到的需要投射到爱人身上。

    我们脱离孤立隔绝,迎向爱,但是当我们敞开时,也同时敞开了我们的创伤,被遗弃与被侵犯的创伤。

    于是,蜜月期会以肝肠寸断的失望和绝望结束,幻想破灭,于是我们从一开始的把对方捧上天,又变成把对方贬得一文不值。

    我们为什么会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内在小孩没有学习过如何主导自己的世界。不愿意靠自己双脚站立,独自面对世界。

    第三步,我们已经能够识别出内在小孩(潜意识)如何无意识且不假思索就做出了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人生走向。此时,我们需要重拾主导生命的能力。

    (1)不能盲目随着情绪化脚本上演,要突破惯性模式。

    要突破旧有模式,有四个步骤

    1,辨识,我们要能觉知到自己的负向信念,预期,行为,以及潜藏的负向自我形象。

    2,深潜,允许自己沉潜于经验中,彻底感受他。

    3,接受,找到一个不再与恐惧,羞愧与痛苦对抗的内在空间,接受和拥抱受伤部分。

    4,冒险。 走出旧有模式,同时面对浮现的恐惧。

    (2)疗愈情绪伤痛,设定界限,为自己挺身而出。

    我们没有被教导过如何与痛苦情绪相处,而疗愈就是需要自己与痛苦和恐惧的感觉同在,而不是试图改善她,或是赶走这些感觉。

    远离妥协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重视自己需求,会让自己越来越有力量。可以列举“界限侵犯清单“ ,帮助我们设定界限。

    选择”尊严“胜于”爱”

    内在小孩渴望着爱,无论这爱是多微弱,而作为成年人,我们更需要有尊严的活着。

    这个尊严就是我们的界限。当我们越来越坚守自己的界限,而不是那么执着于索求别人的爱。

    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越来越恣意潇洒,生机勃勃。

    就像很多逆袭剧,大女主一开始总是沉溺亲情,爱情中患得患失,为了索求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情爱,放弃自尊,放弃界限。

    一旦大女主开始坚守自己的界限,开始向内生长,不在把对方的爱作为生命的意义,往往就是人生开挂的开始。

    (3)均衡成熟的生命。

    当我们没有和自己的特质协调一致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永无止境的在努力和挣扎,我们与自己越来越疏离。

    而一旦我们开始看见自己始终存在的天赋特质,我们也就同时了解,它们的价值并不是来自于他人的比较, 或是他人的欣赏,它们纯粹就是我们的自然本质。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把压抑的生命重新绽放,把受冲动情绪操控的人生交还到真我手里呢?

    我们想要回归核心,重现真我,就需要我们察觉和亲近自己的防御机制,也就是察觉我们的内在小孩,疗愈之前的创伤,从此不再常常失控,或者唯唯诺诺。

    我们把一切向外转向向内关照。不再剑拔弩张,而开始穿越恐惧,伤痛,羞愧,罪恶感,被抛弃,被剥夺,被吞没,卸除了对内在小孩认同。

    让我们归于内在中心,自然天赋,慈悲,敞开胸怀以及内在宁静中。一起体验生命蓬勃的美。

    2022.04.04 第一部 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第二章认出恐惧并接受它—与恐慌的内在小孩为友。

    内在小孩是什么?其实不是真的你身体里有个小孩,而是我们的心灵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和压抑的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最大的特征就是恐惧。

    很多人虽然长大了,却因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不被允许的情绪或被伤害的经验,在内心里还存留着一个脆弱、受伤、需要被关心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小孩”。

    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小事大反应时,譬如看到某个人的模样和气质有些“土”你就不喜欢听他说话,有些嫌弃,不能接纳他。我们就说是内在小孩在作怪,也可以说是不能接纳自己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投射。认知疗法里就是你的认知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这样的一个内在小孩,有着恐惧和缺乏安全感,之所以应用受伤的内在小孩,因为它确实是因为受到创伤才有恐惧和不安全感。

    它帮助我们倾听自己的内在,那个收到惊吓、伤痕累累、年幼无知、敏感脆弱,又不会保卫自己的内心深处。它也是我们意识的一部分,它让我们和自己的恐惧与惊吓保持一段距离,当我们去疗愈内在小孩时,让我们的恐惧得到疗愈。

    恐惧是什么?是功能失调、偏见、防御以及让人崩溃的根源。它藏身于我们相互依存、人际冲突、逃避亲密、自我糟蹋、谋略掌控、刚愎自用以及要求尽善尽美的背后。有时候也隐身在我们逃避新的人、事、物以及不同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背后。还是许多疾病的根源如哮喘、恐慌症、皮肤过敏、消化问题、慢性病、慢性疲劳等。

    恐惧本身并不是问题,是那些没被认出来、没被感觉到、没被接受的恐惧,制造了我们生命的问题。

    “你正看着一个饱受惊吓的小孩,这个小孩可能是你认识的,或许就只是一个孩子,她的年纪可能很小,正在蹒跚学步,也可能年纪再大一些。请允许自己花一点时间,去感受这个小孩的恐惧。有些事让这个小孩感到害怕,但你不知道是什么,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不确定把自己展现出来是否安全,或许她正倍感威胁,又或许她正在某种压力或期许中进退,

    如果你更亲近地去探看,可能会看到这个小孩眼中有着不信任感、困惑和惊恐。她也许正环顾着自己该做些什么,她可能是静不下来、焦躁不安,或者目光闪烁不定,左顾右盼。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这样的内在小孩,有着深深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空间。想象一下身为一个小孩的空间,或去感受一下一个受惊吓小孩的能量,这可以帮助你联结上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带着深层恐惧及缺乏安全感的内在空间。我们使用受伤的内在小孩这个词。”

    以上是书上的原话,之所以再写一遍,可以在引导进入看你受伤的内在小孩的引导语,是的,我们都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我是这样理解这一段话: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受伤内在小孩(恐惧、缺乏安全感)~疗愈~(想象一下一个小孩的空间、感受一下受惊吓小孩的能量)~联接受伤的内在小孩。为什么想象空间和感受能量就能与内在小孩联接并能得到疗愈呢?1、问题呈现出来就被看到。看到即疗愈。2、从其依恋关系来说互为主体性。

    那使用受伤的内在小孩这个词的理由:1、倾听自己的内在,受惊吓、伤痕累累、年幼无知、敏感脆弱、不会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有那样的一段时光)。2、也是意识的一部分。3、重新去看待和感受恐惧,让它们现身。4、看到我们内在I真实的一面。5、这个隐喻受伤的内在小孩让她和我们的恐惧与惊吓保持一段距离,可以去疗愈,可以去成长。

    恐慌的内在小孩会主导我们的生活

    如果不带着觉知过日子,我们大部分的行为和思维将被这个活在恐惧中的意识所驱使。这句话让我想到正念,觉知当下,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喋喋不休的头脑、焦虑的情绪波动、成天劳碌匆忙、无法安住当下,这些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受惊吓内在小孩的表现症状。这让我想起她,一个嘴总是不住的说说的人。内心有些恐惧和心烦,恐惧是她的会说,会抓理由,怕被伤害。心烦是并不喜欢她的嘴一直不停的说话方式,虽然她很会说也很会做事,但还是有些烦。原来这也是她受惊吓的内在小孩的表现症状。

    惊吓是造成许多习性和机械式反弹行为的直接因素,例如突然逃开或长期退缩(R先生对工作不积极)爱发脾气或暴怒攻击(以前的自己)、喜怒无常(父亲)长期上瘾或沉溺于特定行为等。

    很认可这段话:争吵常发生有生活压力时,争吵一发生,互相去数落对方的不是,根源就是恐惧。譬如昨晚我和任先生的争吵,其实是恐惧女儿的一件事,所以把原因归结为任先生的气质类型和做事风格,埋怨他女儿之所以这样就是随他的缘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来自于恐惧,当我想通了这是每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挫折之后,觉知到自己的误判,于是今天主动和任先生和好如初。

    觉知一下自己的恐惧:1、对生命无常的恐惧,对身体健康的恐惧,刚刚还写下自己鼻塞的状况,以便在去看医生时能说的全面一些。

    2、害怕被拒绝和不被需要、不被尊重、被忽视等,自己每天这样努力的学习心理学,努力提高咨询技术,骨子里恐惧自己退休后的无用感,当然也有对当前社会地位的不满足感。

    3、害怕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害怕不会讲课、不会说话,这种恐惧来自于不被别人重视,害怕自己的无能感,(如她重视某人会恰到好处的带团体)。当然这里也有自己的全能感在,以为自己可以事事都要不比别人差,事实我们是人,是人就不是神,我们肯定有不如别人的一面,也有比别人好的一面。

    4、对于关系的恐惧。这曾经是自己的致命伤,也因为这件事怀疑人生,但现在的感受是似乎少了很多恐惧,不知道是那天那件事将自己疗愈的。

    情绪的恐惧和真实的恐惧

    真实的恐惧是由立即的威胁所引发,不论这些威胁是什么,我们的神经系统都会适时运作,加以应对。情绪的恐惧大部分不是真实的恐惧,可以说是深受情绪影响的真实恐惧,也就是说小刺激大反应,我们感觉受到威胁,那些是想象出来的,那些是真实发生的,难以区分。也正因为带着情绪,我们的智商会减低,会无法以适当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受惊吓小孩的四大恐惧

    1、压力与期待的恐惧。

    2、被拒绝与被遗弃的恐惧。

    3、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恐惧。

    4、在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惧。

    这些恐惧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性意识、创造力、自我主张、感受能力以及各种关系(需求层次论五层),而我们习惯模式是逃避恐惧,而不是和恐惧待在一起,感受着它们。例如过度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有用(W),用羞耻感和自罪来对待自认为自己没有尽力,虐待自己让自己心安,完全不顾及自己那时还是个孩子,承担了自己很多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将对父母的抱怨深埋和压抑,总感觉埋怨他们是自己的不好。事实是自己已经尽力了,父母虽然说有病不是他们的错,但也与他们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父亲不是那种毫不在乎、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就不会得脑囊虫病,如果母亲不是那种不舍得吃苦,总考虑自己的小心眼性格,整天考虑些没用的东西,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总去感觉那些不好的事,与周围的人关系不好。她如果铺下身子一开始就有责任感多参加劳动,也不至于后来身体是那样的弱,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所以我应该打开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不到二十岁的我能挑起家中的重担,能把弟弟送去读书,能及时给父母打针吃药,而且放弃了自己很多机会,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连一本最喜欢的书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为了节约钱很多喜欢的东西都被压抑,以至于到了低自我价值,总感觉自己不配享受。好好的拥抱一下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是那么需要得到你的爱和认可。她那么善良、无私的奉献,从来都没想过爱自己一点点。她的内心是如此缺爱,好好爱爱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p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