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真是惭愧,不惑之年,有这么多想不通的东西。从读中学就离家住校,长时间的离家,好像自己是家里的过客。陪伴母亲的时间也是假期一样,匆匆忙忙,短暂有限,虽母女俩偶有外出旅游的时刻,仍是匆忙。俗语说,知子莫若母。在仅有的回家跟她团聚的几日,她每次都会在我耳边叨叨,“别那么傻……”
其实初听,我是很迷茫的,甚至不知道老太太为啥会这么说,是什么事情让她对我有这样的定位。这种时候,我都会反问一句,“在您眼里,我就那么傻吗?”,俺娘都笑着,带点反讽的语气,“不傻,反正也不算精”。然后关于“傻”的对话就此打住。
这一周,我不知道是被开了天眼,摁了感知的开关,还是怎么回事,开始认同我家老太太对我的定位,理解她的担心。基本上我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不计较,不争辩,处事待物以“忍让”为原则、“求和”为出发点,然而道德这种东西,每个人准线不同。原则这种东西,准线不同。可能大家也都有体会,跟家人、朋友相处,是有一套针对不同的人的定式的。就好像你知道她开朗,外向,相处简单容易,于是就不拘小节。你知道她敏感、多疑,就尽量避免多接触,说话会谨慎,格外会顾虑她的情绪……我们这样对待他人,他人也这样对待我们。这是在长时间相处,打交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产生的,甚至有时候我们自己不觉察。
也不知道是迟钝,太敏感,还是我太过“忍让”,忽略这部分的感受,抑或是四十年成长岁月,进入更年期,开始在意以前不在意的,追求以前生活缺失的东西。于是,那些往日里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感觉到被冒犯。比如,偶尔不回的信息,长时间主动积极的对外联系,或者是可能在对方看来微不足道的请求,都可能是导火线,或者说是一枚清醒剂。甚至理解成大逃脱金少女的“绿色药丸”,也是可以的。让我变得聪明并坚定起来。
开始转变态度,变得计较起来。睚眦必报,是我常对人说的话,对外宣扬我是个苛刻、敏感的人,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我只是不愿意思考,太过懒惰而已。
虽不知道这种转变是否正确,但这让我的生活界限清晰起来,甚至明朗起来。我是有脑子的,只是懒得用。我很能计较的,我其实真的是一个刻薄又吹毛求疵的人。哈哈哈,感觉自己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无聊的人,没事找事,对未来宣战。有点好笑。
我要身体力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