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总是不免有种孤单感,就算有爱人亲人相伴,有朋友鼓舞还是会感到孤单。有一种孤单是来自灵魂深处,无法排解的。
有时是心事无法诉说、无人理解的孤独,有时是心灵困境、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怀疑;有时是对世事的虚幻,比如多变的人际关系、深邃的人心世事,的突然感悟,这都会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失重感。
其实,这大都可以归因于缺乏一个心灵依怙。
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活着,我们也不想像动物一样活着。我们的生活,其实需要一个支柱,这个支柱其实就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当这个理由是身边的人,比如孩子,比如爱人,比如亲人,比如名利车房等,一旦它们消失,我们的天就会塌了。
这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现实本身的活着的理由。这种理由就是信仰。
当自心渐趋丰满时,当我们向往大道时,当我们真正走上朝圣的路上时,那坚不可摧的心灵支柱就会出现,我们也不会再孤独了。
会前准备:结合经典,谈谈我们生活里的孤独和派遣孤独的方法。
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主要是《道德经》的第三十五章的内容: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二
这次读书会,又增添了两位新朋友。一位是读书会老成员推荐的,认为她是同路人;另一位是我的同班同学,率真坦荡,是一个坚定有向往的人。
每周坚持一次读书会比较简单,但一谈到每天都坚持读书,大家就犹豫了。大家总觉得现在很忙,先等等,等不忙了再读书。根据之前的经验,那些想等等的,后来都没读书,大家没有意识到是为自己而读的,读书其实是为了让心灵丰满和升华的一种手段而已。可能意识到读书重要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或许也需要机缘吧。不过,有一颗变好的心也很好了,但只要不付诸实践,那些纯粹火热的心慢慢就会被异化的。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成就者康卡瑞巴的故事。我们第一次使用了杨超老师读的文本,我觉得声音非常好,听着很舒服,我最佩服的是超哥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身份读出了大师的感觉,每次听他读的东西,我都感受到了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大家都十分专注、安静地在听着,那氛围真的很像朝圣。好几个同学,都说很喜欢这种氛围。看到大家专注的样子,我想到,如果超哥看到有人在专注地聆听他的声音,他应该也会开心吧。
康卡瑞巴原是一位沉溺于爱情和肉欲之中的凡俗之人,后来,他年轻美貌的妻子突然死去。以此契机,他得遇上师,而后经过苦修,超越了痛苦与贪欲,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完成了自己。
故事结束后,有同学有疑问:成就之人就抛弃痛苦了吗?他不想痛苦,痛苦更像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明。
其实,这是很多人的误解。超凡入圣并不是说没有了人的感情,相反,实现人格升华之后,因为无我而更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因着慧眼与慈悲,更能洞悉世间的百态。根据经典的解释,那境界大概是:敏感而不脆弱,内心强大而又柔软无比。
三
今天的主题是“孤独”。
王同学和吕同学分享了各自的经历。
王在高中做班长时,全心全意为全班同学服务,却被指认跟老师打报告,遭到同学怀疑,非常痛苦。善良单纯的人确实容易被误解,这是一种孤独。
吕在大学做班委时,也经历了王同学类似的遭遇。当时,她说,她打电话给自己的姥爷,姥爷告诉她说:“你是党员,为人民服务是你分内之事。”并让她坚持自己,坚持奉献。后来同学也就理解了她。无私奉献而被曲解为别有企图,这也是种孤独。
他们两个都经历过至亲去世的孤独感。
王同学说,现在,当他看到有其他人抱着母亲撒娇时,会感到一种孤独;当他回家先像往常习惯性地说一声“妈,我回来了”时,却只能改口时,是一种孤独。
吕同学说,当她一个人出门在外时,开始理解孤身一人在家守候的父亲的孤独,每天都要面对一个空荡荡的大房子;在毕业季,或者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代,大家都在迎合潮流时、甚至为世俗的眼光而活,她有自己想坚守的独特的东西,比如奉献,比如正义,比如纯粹,却没有得到回应时,她会感到孤独。
我们举了青岛袁健老师的例子,用她的话来应对这些孤独。“如果能为大家服务,是我们自己的幸运,应该抱有一种感激的心态,感谢大家为自己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毕竟,做事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自己。我们不一定要看到及时的回报,因为过早地成名,对于年轻人确实不是好事,这会让我们沉溺于安乐乡,失去前进的动力。借用雪师的话:“幸福无比、心想事成的往往是庸人。杰出者必然遭遇过无数的坎坷,已尝遍人生冷暖。”
所以我们认为:不要拒绝,也不要怕被误解,得不到回报。因为成功长大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我们每一次接纳看起来不怎么美好的事物,自己就会成长一分,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要把自己当成泥土,让众生在上面踩”,雪师言,放低自己的姿态,直到和光同尘,实现无我。
从同学们身上,我们还得到一个收获:大家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其实是一种来自父母祖辈的精神遗产。他们可以留下房车、财产,但很快就消失了,也不能派遣我们心灵的痛苦和孤独,但是他们的优良品质却可以为我们赢得朋友,赢得信任,得到人们的尊重。因为有坚定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少了彷徨,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我们不是没有方向、随波逐流的帆船。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活、人的心灵是需要一个支柱的,当这个支柱是身边的人,比如孩子,比如爱人,比如亲人,比如名利车房等,它们是无常的,很容易消失。一旦它们消失,我们的天就会塌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现实本身的活着的理由。这种理由就是信仰,因为有超越世俗的眼光和高度,所以我们不易被眼前的景象困住;因为有值得敬畏的精神或对象,所以我们拥有异乎常人的坚定与清醒。
人类因为有信仰、有向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有了信仰我们就不再会被生活轻易打败,不会轻易被环境裹挟,当我们遇到一群拥有相同信仰的人时,我们就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
四
分享一段对于孤独的有趣的话。
图片
图片
对于孤独,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人群和热闹繁华之中的孤独。
我们或许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虽然周围有很多人,很多同学,很多朋友,身处的环境也非常繁华热闹,但总会有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我们总在信任与猜疑,在意义与虚幻中徘徊,现实的一切看似很真实,有时却会让我们感觉,其实它们离我们很遥远,这时,我们每个人大多会出现这样情况:对于自己的生活突然有种失重感。
我们想找到一种相对永恒的存在,让我们不再孤独。
老子的这番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智慧的思路: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里的大象,我们把它理解为符合大道的一种信念或者信仰。当我们内心坚定地向往自身的信仰时,就会有伙伴不断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的信仰是一种完善的人格,所以伙伴们都是志同道合的同路人,这时,我们在一起,不会有太多鸡零狗碎的事情,大家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其他团体可能会被欲望困住,止步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但我们不会。我们向往的是无味、无象、无声、无用的大道,也就是我们的向往与信仰。
借用《老子的心事》(第二辑)描述大道境界的话:“那是波涛汹涌后的风平浪静,是烟火升空后的万籁俱寂,是掌声与喝彩消失之处,是绚烂的夕阳隐没的地方。那里没有灿烂的颜色,没有激情的水声,只有平淡无味的、空气一样的静。”
在这个时代,完全相信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真正信仰的团体里,我们是不需要猜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想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完善自己;我们也不需要费心经营就能得到相对永恒的关系,因为我们在为自己学习和进步,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有坚定可靠的伙伴,就不会孤独。
我们还分享了一句话: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追求道,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因为你向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价值,功名利禄、世俗的一切自然就有了;反之,那些汲汲与功名的人,却常常担惊受怕,时刻有破产、身败名裂的危险。故而,君子忧道不忧贫。
对于优秀,我们重新下了定义:没有不优秀、不聪明的人,在自己在乎的领域里,大家都很优秀,所谓的不优秀,只不过是不在乎而已,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我们确定:不要随便主流,像挖井一样那挖一下这挖一下,总是被环境裹挟。我们既然找到了自己的大方向,那就瞄准一个地方,一直挖下去,挖上一辈子,挖出一个大海,让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尝到我们
的井里涌出的甘泉。
五
一开始,我们就提到,随着我们的坚持,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进来。我们不设置太高的门槛,希望有更多的人找到自己、完善自己,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开心的同路人。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好好读书,以后我们毕业了,有人能在小院一直主持下去,把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传承下去。
这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们全国各地都有读书会,以后世界各地也都有。哪里都有有向往的人,交一群无功利的朋友,还能给大家带去快乐,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看看今天来的两个伙伴,都收获很大,他们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我们让他们体验到了我们的读书会文化,追求道,而不是术。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需要读书会的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