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来我们的教育怎么和人工智能相处?

未来我们的教育怎么和人工智能相处?

作者: 山东韩双喜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08:49 被阅读0次

        郝景芳说,“我们是不可能知道孩子未来长大了学什么是最有用的,但是我们要保证让孩子长大后有能力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郝景芳,科幻作家。2016年她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全球科幻小说领域最高奖项“雨果奖”。

一段时间,郝景芳与她所在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正在研究未来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劳动力发展趋势。研究之后,郝景芳的结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下一代可预见的是将会与人工智能共处。而人工智能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几乎已经成了社会共识。

在我们普通人的感受中,也许你会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还不是很快。但郝景芳认为,这些技术就像产品研发一样,经过了实验期就容易普及了,之后的普及速度就会很快。所以在十年、二十年之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不难见到。

反映在就业上,现在的大学生会发现工作越来越难找了。未来,白领肯定会有一部分工作受到冲击。郝景芳判断,对大专以上知识水平的人来说,未来是个竞争更激烈、更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你要跟得上学习的速度。而对于低教育水平的人来说,会有很大的冲击。他们以往的工作多是重复性简单劳动,而且自学能力也不高,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领域更难,这些人群对竞争会更多地感到“有心无力。”

当然,人工智能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它能做到的都是容易标准化的事情,还是会有大量要随机应变的事情需要人来做,而这些则正是人类能够发挥自己独创力的地方。

预测到了这样的未来,映射到当下,每个人、每个家长可能都会想到要提前做些准备。对孩子的教育,郝景芳认为,家长要从基础抓起,抓住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建立起应对未来的能力。

之所以说“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重点,郝景芳是从人工智能的思维特征出发来分析的。她说,人工智能是狭窄领域的专家,但没有对世界的综合理解能力。此外,人工智能对于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为什么”这类的问题回答不出,这种抽象能力和基于真实世界的推理能力是人工智能欠缺的。 我们知道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就容易发挥人自身的优势。由此,孩子就应该在综合性的全景知识(通识)和善于思考的灵活思维方面做好准备。

在知识体系上,对孩子要进行通识教育。在现在的分科教育下,有些人长大后去学另外的学科会有完全不开窍的感觉,就像有一堵墙一样横在他的生活里面,他会潜意识地觉得有些领域自己碰不得,这些领域就是墙。这样的思维,未来的选择空间就会窄很多。

但是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有通识教育给他打下基础,打开思维,长大后他就不会有碰到墙的感觉,他的选择空间就会大很多。所以孩子越小的时候越要做通识教育。

知识很重要,它能打破你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此外,知识多了才会有思考和想象的素材,知识面广,也容易让人触类旁通。而有了知识体系,我们再学到新的知识点,就能知道它在头脑框架中应该填补进什么位置,就容易综合地理解事物。

而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家长要注重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郝景芳说,“我们是不可能知道孩子未来长大了学什么是最有用的,但是我们要保证让孩子长大后有能力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不是让孩子学一个技能保一辈子,而是让他学习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让头脑运行方式是灵活的、会学习的、有能力学习的。做到这些,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他自己都能去应对。

在培养孩子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一开始父母可能会有担忧,害怕自己知识不够,或者没有能力去指导孩子锻炼思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其实不用担心。孩子小时候并不是说要求父母一定要学识渊博、文理兼通,要有多么庞大的知识体系,而是说让孩子在各个领域都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即可,比如科学里有哪些科学知识,历史上有哪些历史故事,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美的,这些感知性的东西是知识基础。上了小学之后,孩子就可以去看各个门类的书广泛阅读了。

当然,父母自己知识体系丰富,能触类旁通更好。能达到这种状态最好,达不到也没关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出去玩的过程中,坐在车上父母跟孩子聊天,这也能进行通识教育。父母起码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好的读物、好的地方去游览,让孩子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是丰富的,可以有所选择的。

以上是科幻作家、儿童教育专家郝景芳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趋势判断,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应对未来呢?

首先,郝景芳很强调亲子间问答的作用。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聊天,用问答的方式来启发孩子,积累知识和锻炼思维。与通常的“妈妈问孩子来考考知识点记没记住”这样的目的不同,郝景芳认为,问答是父母多问问孩子,他觉得这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怎么来的?这么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思考习惯没有捷径,只能在日常里不断锻炼。很多时候,孩子都没觉得是个问题,但是父母去疑问,孩子就会好奇去想,想了,给出了答案,这个过程就锻炼了大脑。不管孩子怎样回答,父母都应该多给孩子鼓励,启发他思考。即使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父母也不要小看,也可以拿出来问孩子。

郝景芳曾经问过自己的女儿:“你觉得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会掉?”她女儿回答说:“因为树叶在树上孤单了,它想下来找小朋友。”那时她女儿刚刚三岁。而郝景芳同事的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回答说:“它想要玩捉迷藏,它想要藏起来。”

这些答案按照成年人的逻辑,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小孩子对这个世界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解释,是带着孩子的特点,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答问题。这其实就是思考。

除了问答,郝景芳也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喜欢上阅读这件事很重要。孩子如果小时候培养起阅读兴趣,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好感,他觉得书里面有一个奇妙的大世界可以去探索,未来他就能自主发展,家长就不用担心了。随着他长大,看的书越来越多,他自然就会扩大自己的世界。在这件事上,家长也不要抱着功利的目标,比如在寒假规定孩子一定要读三本书,当成任务一样去读。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凯瑟琳·斯诺曾经和她的研究团队做过一个调查。她们调查了中国深圳1044个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万的中产家庭,结果发现,每天陪同0到3岁孩子读书一次的家长只占9%。这让她们很意外。因为在英语国家,同样的调查研究中,即使是来自低收入家庭,也有50%的家长可保证每天至少一次的亲子阅读。

所以说起来,相比起各种方法,其实家长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学者张志勇认为, 在人工智能革命下,未来社会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未来学校已经破壳而出。未来学校不是对今天学校的推倒重来,而是从今天的学校出发、通过逐步变革实现的。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李开复先生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找自己最爱、最擅长的事,而不是变成一个背书的工具,因为你背书再背也背不过机器”。这启示我们,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必须重新思考人类教育存在的意义和发展方式。

未来已来,未来教育需要前瞻思维,适应变革,迎接即将普及的人工智能,否则教育就会惊慌失措!

摘抄自倪绍旺之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我们的教育怎么和人工智能相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ur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