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有句名言:八小时内求生存,八小时外谋发展,要么充电学习提高业务知识,要么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要么开拓自己的第二事业……不然都不好意思谈什么梦想。于是我一直把这句话谨记于心,制定计划,发誓要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上!
大四的时候,学校基本没什么课业了,整天不是在找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除此之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个时候喜欢上画画,下定决心要学一门才艺,于是买了一套零基础彩铅教程,每天都要动下笔才满足,小日子也算过得充实欣喜了起来。每每有作品出炉,先是让舍友赞赏了一番,再发到朋友圈集赞,感觉自己的气质都变好了。
结果毕业之后,疲于工作,再也静不下心来仔仔细细琢磨线稿和上色了,这些画笔画本立马被我束之高阁,就此搁置。
那好吧,既然搞不了静的,那就发展点活泼欢快的吧,于是和同事报名了尤克里里,下班之后自弹自唱不也挺开心的么?至少不会那么沉闷了,说不定公司年会的时候我还能参加表演,领导立马对我刮目相看,升职加薪。结果,上了5个星期的课,只学会了一首完整的歌,还有一种弹奏手法没学会,就这样又是不了了之。
经历了这两次之后,我觉得我此生可能没什么追求了,所谓的八小时以外,不过是“吃饭逛街看电影,唱K泡吧样样行,煲剧上网玩手机,懒癌患者已晚期”。
但是,打破我这八小时之外的轨迹竟是因为我那八小时之内的生存问题。
在服务行业工作了一年之后,发觉不太符合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是重新出发,换了一份文案策划的工作,负责产品或活动的营销文案、公关稿件,偶尔也要接手新媒体文案,由于是从零开始,我总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写到底对不对,还能怎么写,这让我很是困扰,连主管都总是问我“你懵逼吗?”,我只能给她一个茫然的眼神。
我开始意识到,与其焦虑,靠自己慢慢摸索和积累经验,不如主动学习来得更快速高效。也有想过通过看相关的书籍来提高,当时搜集了很多书单,但品类繁多,无法在短时间内一一尽足,即使从中精选出一本,也是随手翻了两下就丢在一旁了。(我简直无药可救)
在一次看馒头商学院公众号的时候,看到了龙小天老师的文案课,按照具体的六个应用场景来进行系统化的讲授,这对于我这种在创业公司工作的文案小白来说简直就是对症下药!立马报了名严格按照课程表来学习。
那段时间,是我入职以来最充满期待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一边看视频一边做笔记,老师的上课风格不拖沓不刻板,很容易听进去。因为充实,晚上也能够早早睡去,改掉了熬夜的坏毛病,上班的时候就会想着课上的知识点和技巧能够怎么学以致用,工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痛苦,到了周末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做作业。
很多时候,没有做好八小时外的时间规划,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试想,我们每天最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对付上班这件事请上面了,还要不时地加个班,等到下班的时候已经觉得精疲力尽了,再重新打起精神另谋发展,往往力不从心。其实,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并不是对立的,学习与实践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更有利于长期的发展。因为,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晚上的学习来找到解决的答案,而晚上所学习的新知识又可以进一步地运用上,相当于给了实操的机会和时间。所以我很多作业其实也不用花很多心思去写,把工作里用到的稍微改改就可以上交了,老师点评的时候就相当于做了一次免费顾问,何乐而不为呢?完全跳出八小时内的疲态是很难的,但是我们换个积极的状态来看待,把工作当成案例去学习,让八小时外也有了承接,则相对是容易了些。当你晚上想偷懒的时候,白天的工作就反而成了动力和鞭策,如此一来,也改善了工作的态度,再也不是应付了事,局限于生存问题,而是既要生存也要发展。
公众号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渠道,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公众号全是小红点,几乎没打开过,其实只是因为不会对公众号进行分类。我一般把公众号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类,比如馒头商学院、商业价值、虎嗅网、鸟哥干货等这种干货类、行业资讯类的公众号,一般内容较严谨,可以放在早上通勤的时候看,因为这个时候精神较饱满;另一类是休闲类,比如新世相、咪蒙、东七门等这种个人或品牌的公众号,一般内容较风趣幽默、轻松诙谐,可以放在下班通勤、睡前的时候看,既可以打发时间又可以看看别人的立意和表达。
八小时外的时间很多时候是零散的、碎片的,我们不需要一定要要求自己能够空出整片的时间来谋发展,学习是随时随地利用起来,一点点积累的。如果看不下书,那就听听课吧!上课是最省时的方式,减少了知识的搜索成本,毕竟老师已经形成专业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的讲解下会更透彻,吸收得更快更高效。有的人通过这八小时外的学习升职加薪,也有的人通过这八小时外的学习把副业发展得枝繁叶茂,也有的人只是单纯地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个人的兴趣和方法都不一样,千万不要把懒惰当借口,改变是看得见的,你会欣喜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八小时内马到功成,八小时外如愿以偿,再用八个小时安心入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