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牧羊日记》瑞典作家:艾克瑟.林登
这是一本轻薄小巧的书,当时从书丛中选择了它可能也就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牧羊日记,这名字听起来就像是要窥探别人的隐私一样令人激动。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题材果真就是日记形式,作者无聊到某一天的日记可能只有一两个字那么敷衍,但这恰到好处地拉近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距离。
牧羊日记的作者原是瑞典某所大学的教授,厌弃了城市喧闹的生活,携着老幼,返璞归真,回到牧场做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从此与一群羊厮混在一起。
译者说:这本日记记录了作者的迷茫,执着,快乐,悲伤以及时不时涌现的哲思。她与羊儿相嬉相伴,斗智斗勇,目睹新生命的降临,亲手触摸羊儿的生死,体验着羊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读到这些,我想起我家人给我讲的我刚生下来一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断了母乳,我爷爷买了一只母羊,那只母羊带着她的小羊羔来我们家。从此以后的三四年时光里,是她的羊奶喂养了我和她的羊宝宝。爷爷每天把羊奶捋下来给奶奶放锅里蒸熟,再把面粉炒熟,然后把炒熟的面粉和蒸熟的羊奶按比例兑成合适的浓度,就化成了喂养我的母乳。
我对那只母羊的记忆很模糊,在我刚有自我意识会咿呀学语的时候,喊那只母羊为“羊妈妈”。这也是后来我稍大些时奶奶跟我讲的。虽然我已经记不清楚我叫过那只母羊为“羊妈妈”,但是当奶奶跟我讲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陌生。我印象中的“羊妈妈”体型消瘦,她性情温和而又腼腆,豪无攻击性。后来在我可以正常吃饭菜的年纪,大概也就三四岁吧,爷爷便把那只母羊卖了,母羊被牵走的那天,奶奶和我还有伯母哭成泪人。不过婴儿时期的痛楚来的快去得也快。可能就在“羊妈妈”离去的几天后我就已经忘记了她,我没有记住她的脸颊,没有抱过她,没有薅一把青草喂养过她,也没有跟她说声谢谢。但是她喂养了我,她的乳汁在我幼小的身体里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让我像一个有母乳喂养的婴儿一样健康的成长。我能为我“她”做的也就是流几滴没用的眼泪而已。
记得小时候住的屋子里一面墙上贴着好几张基督教的宣传海报,那上面有基督耶稣,他也在青青牧场上牧羊,基督耶稣坐在石头上,身旁躺着几只小羊羔,还有一只被他抱在怀里抚摸。我常常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海报发呆。我总觉得那幅画看上去让人感到很舒服和亲切,也曾幻想置身画中。
如今碰到这本小巧的《牧羊人日记》也许就是一种缘分。作者是牧羊人,对羊群有独特的感情,但也曾亲手杀戮自己养育的羊儿,并吃羊肉,作者坦诚的说到:“我们曾请专业人士来帮我们做屠宰的工作,而自己选择回避这一切,现如今我们终于鼓起勇气面对这一切,直面鲜血和死亡。”
也许天地万物的相处之道就是相生相克,是道法自然。牧羊人在屠宰之前与羊儿相处的岁月是不完整的,屠宰完成的那一刻,和羊儿共度的时光才画上了句号。
此刻我就会幻想,如果当年的我是一个有决定权的成年人,亲眼目睹了一只母羊哺育了它的异类“人”的幼崽,我的心智会不会成熟或者说幼稚到,一直喂养她到寿终正寝的那天,再把她的尸体埋进黄土,让她安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