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知识买单?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知识买单?

作者: 兔大爷的胡萝卜 | 来源:发表于2020-06-09 14:18 被阅读0次

首先,我申明下自己的观点:我愿意,但前提是有价值的知识。

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

在这里,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知识源头。

在西藏我曾经接近过长江的源头,很难想象在上海看到的浩浩荡荡的长江,其源头竟然这么狭窄,好像我躺下就能将水流拦住一样。

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知识源头,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

这里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当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从知识源头出发,我们可以把知识区分为:一二三四手知识。

一手知识是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验证的新鲜的思考,可能在这些研究者的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完成后续加工,但是新鲜热辣。

二手知识是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的资料,比如维基百科、一些讲述底层逻辑的书如《国富论》;还有一些比较中性的行业调查报告;还有系统整理后的各行业的优质教材和认证培训。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需要被很低的认知资源理解,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同时也会加入一些不精确的概念。

四手知识是你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我是如何一个小时挣到了200万的?)或者是情绪因素(看懂了这个才是中国人)。讲一个观点,但是要灌输无数的浓烈的鸡精。

(摘自:古典·超级个体)

当我们了解知识源头,并学会辨析一二三四手知识才能更好地分辨出哪些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一般来说,下面这些内容是好知识的概率更高: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名校的教科书、MOOC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

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

当找到有价值的知识后,如何更有效率得学习才尤为重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已经多到学不完。

但是那些大牛们,比如吴伯凡老师(就是隔壁专栏《伯凡日知录》的作者),他做“冬吴相对论”的时候,连稿子都没有,坐下来就出口成章——这些神人好像总是在读海量的书,聊一些你完全不懂的概念。

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时常也有人问我——你每天到底拿多少时间读书?

其实这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认知效率的问题。

我们从小听到的最多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不去读书啊?而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

这个思路是错的。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 在今天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要比的不是学不学,而是认知效率。

同样的认知资源投入,会有完全不同的回报,这就是认知效率的不同。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真正的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所以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

一个新知什么时候最有效率?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的最近发展区。简单的说—— 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在国内学12年英语口语都学不好,在国外学3个月就可以简单交流。这是因为在国外交流时刚需、有地方练习以及老外对你的发音口音很宽容,难度适中。这种时候三个条件都具备,效率就高,学得就快。

反过来,也能理解——为什么刷那些《管理者必读的xx本书》的书单,对你意义不大,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难度不一。

那些标题党的微信文章,比如《不看这篇文章,错过了一个亿》,更是凭空创造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回头思考下——即使你真的遇到了能让你获得一个亿的方式,这是你当前的问题吗?这是你当前的水平吗?这是你学了就能用的东西吗?

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会极其功利的少读书——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适合的认知材料。

这样一来,读的东西会少很多,基本解决了知识太多的问题。

最后,回归正题,为什么我愿意为自己不懂的知识买单?

因为,付费就是在捡便宜

知识、信息付费的年代,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能用金钱获得,那是最好 、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提出了一个概念:注意力>时间>金钱

那么用钱去购买别人的时间为自己节省时间就是划算的,然后用省下来的时间去做成长和积累的事情,这不是捡便宜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为知识买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vs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