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问世100多年来,被公认为世界名著,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也改编为戏剧、电影等。它为什么能这么红火?
一、故事梗概
1828年,法国发生一个刑事案件:马掌匠的儿子贝尔德受到本村神甫的关怀,受到较高的文化教育,进入有身份的米肖先生家当家庭教师,因与女主人发生恋情而被辞退,后来一直命途多舛,教会也对他关上了大门。他将厄运归罪于米肖夫妇,企图枪杀米肖夫人后自杀,犯罪未遂,后被判处死刑。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木匠的儿子,受到神甫关怀,精通拉丁文。小说主要描写了于连的四个生活场景,一是到市长德莱纳家做家庭教师,与德莱纳夫人发展了婚外情。二是因婚外情暴露而离开市长家,去贝藏松神学院进修。三是被推荐给巴黎拉莫尔侯爵当秘书,与其女儿发展了恋情。由此他被委任骑兵中尉,授予贵族称号。四是由于德莱纳夫人的诬告信,于连转眼失去所有,他愤怒地枪击德莱纳夫人,被捕入狱。他拒绝上诉,主动赴死。《红与黑》情节与现实版的刑事案件差不多。最后的结局也是死刑,但死亡的姿态不太一样。小说更强调于连的主动赴死,增强了悲壮性。
二、这不是一部爱情小说
《红与黑》以于连的爱情为主线,甚至最后特别交代了两位恋人的结局,但这是一部歌颂爱情的小说吗?具体看看发生在于连身上的两段爱情。
对于德莱纳夫人,他以近乎鲁莽的勇敢去追求,但正如书中指出的,“面对这个成熟美丽的女人,他没有想到年龄,他的爱情是占有,是征服,是野心”。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吗?没有!于连除了青春年华、惊人才华,一无所有。德莱纳夫人生来富有,拥有市长夫人的社会地位。书中说:“他并不是爱德莱纳夫人,绝不是,他只是在庆贺自己的胜利。”
德莱纳夫人的恋情暴露后,他进入神学院进修,然后获推荐进入拉莫尔侯爵秘书,从而发生与拉莫尔小姐的恋情。
对于拉莫尔小姐,他抄写情书,假装去追求元帅夫人,以达到降伏拉莫尔的目的。果然,拉莫尔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他的爱情是征服!
如果以爱情为主题,应当描写爱情的热烈,爱情的无私,爱情的付出和奉献。可我们的主人公却不是这样表现的。于连的爱情,都是实现他野心的工具,是征服,是野心!红与黑里描写的爱情,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只是外在的“形”,通过这个“形”,鬼斧神工地赋予小说以“魂”,将平凡人物于连的人生点化成一部世界名著!那么红与黑的魂是什么?
三、于连的典型意义
红与黑之所以成为名著,经久不衰地收到关注和热捧,是因为其经典的主人公形象。于连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眼睛又大又黑。他不愿做力气活,遭到全家的嫌弃。他有惊人的好记性,能背诵《圣经》。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
首先他肯学习,积极进取。虽然他不愿跟父亲哥哥们做力气活,但他整天抱着书,从他能够用拉丁文背诵圣经,可知他的才华,也可知他的努力。在神学院,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他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和素质是肯定的。
其次,他敢做敢为,敢于冒险。他能大胆地拉着德莱纳夫人的手,亲吻她的手,半夜闯入夫人房间;第二次爱情,他敢于赴约,晚上从梯子爬进拉莫尔小姐的房间,这些都说明他敢于冒险。
再次,他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他疯狂地崇拜拿破仑,幻想自己像拿破仑那样,凭着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当女仆爱丽莎获得一笔遗产,从旁观者角度,都认为于连和她很般配,但于连果断拒绝了爱丽莎;他还拒绝了好友提供的稳妥点发财之路,只能说明他志不在此。
最后,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面对审判,“我不抱任何幻想,等待我的是死亡”,“审判我的并非与我同属一个阶级的人。在陪审官席上,我看不到任何发了迹的乡下人,有的只是清一色的贵族阶级”。他宁可付出生命,也坚决不与他反对的贵族阶级妥协投降。
正如艾珉在译本序中指出的:“...于连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启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宾派,拿破仑的崇拜者。在他身上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下层青年中最有活力、最有进取性的一面。他属于新兴市民阶级那种精力充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这种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生活对于他们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在《红与黑》中,这个人物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他的对立面是腐朽落后的复辟势力。”这指出了于连这个形象的魅力之所在!
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其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连既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种种新观念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于连是新社会的代表人物。新社会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没有人告诉你答案!答案就在《红与黑》中,看看于连就知道!
《红与黑》记录了时代,反应了时代的要求!所以《红与黑》成为名著。约100年后,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起初同样不被重视,不被理解。后来同样都是名著。他们一个共同点,就是塑造的主角,反应了时代要求。换句话说,19世纪的社会,人的状态应该怎样?于连那样的。20世纪的社会,人的状态应该怎样?盖茨比那样的。他们都不是完人,也有缺点,但他们是有精神的!
四、司汤达的意图
于连的身上有司汤达的影子!倾注了他本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深受启蒙思想熏陶,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封建的王公贵族弹冠相庆,司汤达则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米兰。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
于连的不屈服,也是司汤达的不屈服!千千万万个受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洗礼的普通新兴市民也将不会屈服!
《红与黑》尽管当时不被理解,但司汤达深信自己日后会获得成功:“我将在一八八零年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仅仅是一九零零年被重新印刷。”如此坚定的自信来自哪里?跟随拿破仑的经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洗礼,司汤达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前进铿锵的足音。一个于连死了,千千万万个于连会站起来,新兴市民阶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人把于连作为反面教材,有的批判其实现野心不择手段,有的讽刺其爬的越高摔得越惨,这都是误解了于连这个典型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