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看得书,要数心理学和哲学类的居多。每一次成长和蜕变都笃定那是自己想要的。
直到遇见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日本的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展开,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蓝本,一步步启迪青年走向成长之旅。
两位作者的理解,也让我跟随自己的内心经历了一次成长回顾。原来自己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心理学“三大巨头”阿德勒、弗洛伊德洛和荣格,只有阿德勒是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学的。曾经不太了解的思想,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作者认为,影响人生的不是我们的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当下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你童年形成的人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因为那会成为你的潜意识。
不如意的现在,不清晰的未来,常常让我们怀念过去的美好。
明知道抓不住的过去,却拼命怀念,也想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将我们带向未来的生活。
然而,能够带我们走向未来的,只有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
作者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很多点的连续。未来去向哪里,我们并不清楚,只有让此时此刻的聚光灯更耀眼,才不辜负随时可能完结的生命。
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不至于悔恨失落,那就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过好每一个自我成长的点。
书中提出了三个维度,接纳自己、关心他人、贡献他人。
1、接纳自己。接纳并不意味着肯定,遇到挑战逼自己一把,一定能成,这是肯定自己。
肯定自己,意味着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比如: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在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发挥失常,酿成轻生等严重的后果。
接纳自己,则接纳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接纳自己的缺点与失败。
古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一点的努力,才能迎来一次次的改变,才能摘下最后的皇冠。
2、关心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比如:看到身材好的人,就嚷嚷要减肥;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嫉妒,焦虑、自卑就是这样出现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可能离群寡居。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影响着我们主观的心里,让我们忽略主观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世界。
关心他人,是用行动来参与人际交往,是对他人的鼓励。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你是会批评、指责孩子的行为,还是会站在平等的角度,用陈述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效果截然不同。
有一天,你的孩子跟你说,妈妈,我要表扬你,因为你给我做了饭。
你是会高兴吗?是不是觉得很别扭。而你平常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的。孩子纯粹是模仿你而已。
这种表扬式的沟通似乎有一种权力之上的优势。上司对下属,父母对子女就比较合适。
无论你是用批评、指责的方式,还是用表扬的方式,都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
3、贡献他人。接纳自己、关心他人,都需要让我们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
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理解他人。你是会把牛带到河边,还是逼它喝水,控制它的选择,结果也将不同。
比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做一个园丁,提供土壤,养料,阳光,水分;还是当一个木匠,完成你心里的作品。
做园丁的父母,孩子会自己选择,茁壮成长,承担自己成长的课题;做木匠的父母,你只是在竭尽所能,完成心中完美的作品,忽略了孩子也是有生命的独立个体。
贡献他人,就是只要你的存在,就可以给他人带来价值。
刚出生的婴儿,因为新生命的诞生,给家人带来了欢乐与希望。年迈的老人,因为活着,让子女有了羁绊与牵挂。
他们依然是在贡献他人。光是存在,就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愉悦。
想要成长,就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被别人讨厌,是在改变自己,也是在贡献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