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3231899/d0b2041a4b03bde4.jpg)
近日我入手了十年来余华的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人说:“这次余华老师真的治愈了我所有的焦虑。”于是我想到:
他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他说:“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他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他说:“与人交往,宜寡言少语,克己复礼,保持心境平和,不卑不亢,切忌炫耀。”
他说:“你嫌弃母亲的斤斤计较,但却不知道,他也曾和你一样憧憬未来;你讨厌父亲的平庸,殊不知,他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少年。不要踩着父母的肩膀,看过世界繁华后,又嫌弃父母从未读书识字。父母未必平庸,有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看清生活的本质。所以不要带着你,知之甚少的知识优越感,低头指责父母的眼界狭隘。”
……
以上我想到的这些余华老师说过或写过的话,这本书里都没有。启读是看到有人说这本书治好了焦虑,同时我想会用大幅的叙述来呈现社会存在的各种巨大差异,所以如果你是因为各种营销推文以及那些触动人心的话想要买这本书,不太建议购买。
事实上这本书是收集了40余篇余华十多年前到世界各地游历见闻的文集,以特有的文笔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进行记录和剖析,所以阅读体验并未达到预期,但书中不乏耐人寻味的现象剖析以及结合现实的深刻反省,使得阅读体验未达预期的缺憾又被很好地弥补。
基于书名引入的话题,我相信绝大多数读着希望和我一样,在书中获得答案,我所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是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样的差距来源于高速发展、沧桑巨变,使得社会处于失衡的状态,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最后就连梦想也不平衡。
答案有了,可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意识到,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不会再原模原样重新呈现,我们只是生活在同样空间,却经历着不同时间,只有其中某个零星的片段,或是某个细节的描写,再或是某句特别的话沉淀下来,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似没有大用,但要相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些沉淀下来的,被记住的,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浮现,让我们可以或是避坑,或是安抚自己,或是成为我们跨过某个坎的力量支柱。
我想说的是,于一位读者而言,这本书本身的故事、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读完以后,将书页合上时,脑海中还能浮现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重要的东西不一样,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来读,重要的东西也不一样。
犹如文中所说:“什么是小说?我们认为小说的叙述形式不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是开放的,是未完成的,是永远有待于完成的。”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答题,每个人答题的方式、顺序各有不同。
此外,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意外收获。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飞翔和变形》、《生与死,死而复生》这两篇内容会帮助我们找到如何将想象力和洞察力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写作中的方法,让想象力贴合现实。当想象力、洞察力结合起来,并贴合实际,你会发现写作不是空想、乱想,是对生活的走心体验,是细致入微的觉察。
原以为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只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就可以,只要有足够的文字表达功底就可以,现在看来那是多么错误的认识。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发现盆子空了,一条腿横在盆子边上……”布鲁诺·舒尔茨将螃蟹煮熟后容易掉腿的动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是多么细腻的叙述,不仅有想象力,还是有对生活的洞察。
记得高中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安排我们进行一段心理描写,场景自由发挥。当这个题目布置下来以后,我突然感觉自己脑袋一片空白,毫无思绪,甚至不敢抬头看讲台,生怕第一个被点名回答这个问题。
是的,我从那就发现,我害怕心理描写。我不知道怎么进行心理描写,或者说即便我的文字里有心理描写,我也并不能真正意识到有心理描写的存在。
而在书中《奥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纳》这篇文章里,我找到了答案。文中提到,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沃许》里,当一个穷白人将一个富白人杀了以后,杀人者百感交集于一刻之时,他的叙述很简单,就是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让他的眼睛睁开。一系列麻木的视觉描写,将一个杀人者在杀人后的复杂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心理描写其实就是没有心理。”
生活处处是问题,同时生活处处是答案。很多时候那些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必执着当下就去解决,可以暂时储存到脑海里,也不必刻意记得,剩下的交给时间。十多年前我就听过《向往神鹰》这首歌,可直到上周的某一天再次听这首歌,我才突然明白过来歌里的“神鹰”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样恍然大明白的瞬间,大概你也深有感触吧。
关于什么是艺术,我在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里找到的答案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人类生存留下的痕迹。那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我似乎在文中找到过答案,又好像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学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们彼此陌生,而是为了让人们相互熟悉。
文中提到:“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而那些文学天才,就是“让读者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从独特出发,抵达普遍。”
我所理解的文学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让树成树,让花开花,还是让树更好的成树,让花更好的开花。
读到《大仲马的两部巨著》一文时,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阅读范围相对狭隘,还没耐心应付形形色色的阅读,除了生活与工作原因之外,很大可能是我还没有接触和阅读过大仲马的这两部巨著——两部经典文学的入门书——《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文中提到,“马尔克斯说《基督山伯爵》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伟大的小说。”这样的评价已然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以上是我的读后感,也可以说是几点收获总结。我说的不一定是对的,我所理解的也只是我理解的,我们各自不同的经历,早已预见我们会在同一本书里,获得不一样的感悟以及找到不一样的答案,更多的精彩之处,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去感受。
最后我想说,我们已然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并且这样的差距不会在短时间弥补,而我们能做的是理解、接纳、放下,然后改变自己,坚定的、踏实的去追求自己想要,同时好好感受当下的生活。话说“看别人命运沉浮也知岁月沧桑”,可反过来说,也“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想象今后的生活”,不对未来抱有绝对的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生活毕竟是一个前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阅读有时就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在字里行间看人生百态,在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里,在巨大的差距里,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作者简介:张宗超,一位用力体验生命并努力传递更好的生活理念的年青作者,写人生规划、职场认知以及自我成长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