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婚姻育儿
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作者: AGE雅智 | 来源:发表于2017-10-06 23:53 被阅读140次

    “你还跟三岁小孩一样?”

    听上去很耳熟吧,你被人这么说过吗?

    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每个成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发展的特质,这些特质在一定环境里一旦被激活,你就会表现的像一个三岁小孩。

    举个几个例子:

    很多人肚子饿或困的时候情绪会非常糟糕,看什么都不顺眼,可一旦吃饱饭睡足觉,心情顿时大好,天也蓝了花也红了。此乃三岁小孩的日常。

    也有不少人热衷于得不到的东西,太轻易得到的食之无味,但一旦得到便弃之不理。三岁小孩对父母不愿给买的东西或不让去的地方有着谜一般的执着。可当心心念的玩具到手后,却只玩儿一会儿便晾在一边转身去磨着父母要下一个。

    还有人特喜欢和别人反着来,你强调东,他非选择西。不是因为他不愿意往东,而是你自以为是的命令和大道理让他反感。三岁小孩也是如此。

    这几个例子皆是不由理性控制的人类天性所致,而源于父母的不当管教所造成的幼稚病也有不少

    有多少人不喜欢或者不会表达真实情感?当三岁小孩表达自己的需求而父母经常视而不见时,他便慢慢隐藏自己的情感而不再表达。经常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他表面非常乖巧,实际则是内心敏感脆弱。

    有多少人极度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挫折就会退缩,严重的都会有轻生的念头?当一个三岁小孩经常挨骂和被人恐吓,他会变得胆小敏感而脆弱,便会下意识地把自己保护起来不和他人有过多的亲密关系。

    又有多少人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活得“随心所欲”?当三岁小孩的身体得不到父母足够细心的呵护,他便无从感知身体的重要性。当三岁小孩的不良情绪经常被成人的自以为是堵得无处发泄,并且也从未被教过如何认识和掌管自己的情绪,他便用更极端的方式去惹怒成人。

    当这些三岁小孩长大,如果没有意外,这些特质就如同病菌一般停留在他们身上,即使长大成人也无法消失,一旦某刺激原激发病菌活性,他们便回到了“三岁”的时空。

    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由于社会和家庭文化的影响,我们没几个人会成熟的处理感情问题,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少之又少。面对感情挫折我们的行为举止都还和三岁小孩一样,不知所措或干脆逃避。

    无论对于三岁小孩还是成人,那些来自天性的特质无伤大雅,而由于父母不恰当的管教所造的特质不仅会造成心理疾病却会影响个人在社会的发展。

    你也许早就察觉到自身一些的特质,你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想让自己更成熟,让自己摆脱父母造成的影响。

    我曾经和你一样,不断深挖自己的弱点,不断寻找改变的方法。看了无数的心理学书,反思了无数次,也不停尝试着监督自己改变......可是收获甚微。

    但,有了孩子之后,我不知不觉的改变了自己。

    由此我突然意识到,让自己更好的方法不是大多鸡汤文强调的对内自攻,而是有意识的对外-----先学习如何去照顾别人感知别人,如何让你在乎的人感受到你的关爱。

    所以,如果你觉得还和三岁小孩一样,没关系!先学着怎么哄你周围的三岁孩子们:你的孩子、你的父母、你的伴侣、你的好友或是你的同事上司。他们都有幼稚不完美的地方,需要你的理解、包容和耐心。同时,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滋养你,让你自己的三岁小孩长大。

    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这是我总结的六个小技巧:

    (以下的“孩子”皆可替换为“父母、伴侣、朋友”)

    技巧一:共情
    当孩子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他不愿意再听你的建议、大道理或者所谓的心理分析。他最需要你安静专心的倾听,并理解他的感受。

    真正的站在对方立场感受,不单是理解的语言而是有代入感的真心实意的理解。

    当孩子跟你讲伤心难过的事时,你要认真倾听并积极附和,比如:“这样啊……是啊……”中途不要打断孩子。直到孩子讲完,你再表达:“我理解你的感受……你感觉……,这确实会让你难过……。”

    你要说:“你真的很生气很难过。”而不是问“ 你为什么生气?“孩子不喜欢在他难过的时候还强迫他做解释的爸妈。

    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给出家长权威式的建议,而是张开双臂去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即使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只有当孩子的感受被真正接纳和理解的时候,他才会褪去胆怯,敞开心扉的感受眼前无条件的爱。这个爱不需要努力争取或掩饰自己就可以获得,这个爱能让他更加愉快和坚韧。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深层的渴望无非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而如果你实在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要学着“假装”理解,这是对一个独立个体最基本的尊重。

    技巧二:耐心
    耐心的陪伴、耐心的倾听、耐心的表达

    当孩子情绪难过的时候,帮助他找到发泄的渠道:乱画、大喊、摔东西、敲打枕头等。这个时候的耐心陪伴,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可以被接纳和理解的。

    如果孩子不想说明生气的原因,简单的耐心陪伴就是最大的安慰。有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气,也有时候他怕说出的理由在你眼里不够充分。所以当面对“无理取闹”的小孩时,父母能做的就是保持内心平和,不着急上火,耐心的陪伴。

    说的容易,做起来真难。我就是一个很容易在疲惫的情况下发火的妈妈。

    后来我慢慢发现,能控制好自己情绪有耐心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的情商有多高,也不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忍耐力。而是因为他更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更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状态。

    最近刚认识一个双宝妈,她跟我说,过去忙碌了一天之后,到了晚上还要带着孩子吃饭洗澡睡觉。时间不仅不够用,孩子还调皮捣蛋,于是她那每天都有火气,很难有耐心去哄俩娃,并任由自己发泄情绪。后来她突然发现,如果白天多做做运动,出出汗,排解一下自己的情绪,晚上回家面对孩子和一地鸡毛就会比以前更有耐心,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懂事乖巧。

    技巧三:趣味
    让孩子因为你的陪伴而对周遭兴致盎然,因为你总能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有多少人想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我看来,有趣不仅仅是说话幽默,肢体语言诙谐,还包括对生活饱含热爱和好奇的心。

    每个孩子都是有趣的,即使他们不懂什么是笑话,什么是幽默,但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处处都充满趣味。和孩子一起用心的体会并发现生活的惊喜吧!和孩子一起享受当下的乐趣!

    对于我们来说,有谁不喜欢一个热爱当下并善于发现趣味的生活家?

    技巧四:信任
    不猜测,不怀疑,即使发现欺骗也要保持信任。

    有一个小女孩儿想买一个洋娃娃,但是爸爸每个月给她的零花钱太少,即使她已经攒了很久,却还是买不起那漂亮的洋娃娃。小女孩日日想夜夜想,连做梦都是和洋娃娃一起跳舞。

    一天,小女孩偶然看到爸爸的书桌上有一张现金,她的第一反应告诉她:加上这张钱你就凑够了。但是随即她的理智又告诉她:你这样直接拿走和小偷有区别吗?小女孩想求爸爸把钱给她,可她又害怕爸爸对她的斥责。她站在原地,不停的告诉自己:走吧,不要当个小偷,马上离开这里。但又想:即使拿了爸爸应该也不会察觉。于是她咬紧嘴唇不再犹豫,拿着钱飞奔出门买了那个洋娃娃。

    爸爸看到她手上的洋娃娃问:“告诉我,你是如何赞够钱的?”小女孩紧张极了,她磕磕巴巴的编了个理由:“卖娃娃的阿姨…看我…那么喜欢…降大价卖…给我的…”小女孩又后悔又紧张,怕爸爸勃然大怒,怕屁股开花。可是爸爸只是笑了一笑,并没有说什么。小女孩心里想:他肯定是看穿了但不揭发我。她突然鼻子一酸,她要感谢爸爸对她的信任,她发誓今后不再偷东西。

    有些我们认为的恶劣行为,其实只是孩子小小的欲望造成的。我们不要因此而贴标签,不要给孩子定罪。你对他的信任会换来孩子更自律的未来。

    技巧五:欣赏、鼓励
    尤其是孩子最需要不断的欣赏和鼓励,因为这是自信的养料,是走向成熟的基石。

    现在的父母都很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父母们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过于夸张,小事也拿来大奖特奖。这样的结果是便是孩子事事求夸奖求奖励,一旦缺少一点便会产生失落感,这样的孩子便会养成做事是为了寻夸奖的行为机制;二是思维局限,经常把孩子身上的特点当成缺点,夸优点的同时指明缺点。比如:“孩子,你今天真棒,帮助了其他小朋友。妈妈觉得你什么都好,就是太害羞太敏感。”即使你前面表扬了他,但孩子因此会一直给自己贴上害羞敏感的标签而无法正视真正的自己。

    父母的话语产生的力量可想而知。

    你不仅要学会欣赏和鼓励孩子的艺术,也要带着孩子一起去欣赏其他人,因为会欣赏别人的人都会被人欣赏。

    技巧六:倾听自己
    不委屈自己,善待自己。

    懂得爱的人,通常都是早已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人。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自己身体的需要,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压抑自己,不强迫自己,不放纵自己。

    不为过去的事情后悔,不为未来的事情担忧,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你的这份平和就会影响周围的所有人,尤其是你的孩子。

    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每天试着用这六条对付你周围的“三岁小孩”,没多久你便惊讶于他们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更惊讶于自己的变化。

    “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

    所以,你只需要相信,生活不会辜负你的美好憧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爱你身边的“三岁小孩”—爱与被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xd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