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简友广场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 墨砚琴子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23:52 被阅读0次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以文笔优美,词句华丽,擅长运用典故和古文见长。《听听那冷雨》是他的代表作品,尤其体现这一特色。

此文绝对可以推荐朗诵,我相信,无需任何朗诵技巧,都能读出“口吐莲花”的味道,甚至能让朗读者自信到,认为自己拥有这方面的天赋。嘿,这样一想,家长和老师们应该组织孩子们朗读,说不定,从此让他们爱上朗诵,练就一口好口才呢。

如此推荐的理由有三:

一是,郎朗上口的叠字几乎遍布每一段。一说到叠字,脑海里第一个蹦出的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好像余音绕梁,又像魔咒附身,只要稍感到孤单冷清时,这句重重叠叠的诗句就自自然然浮现在眼前。

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可以称得上是叠字女王,还延伸至重复一个词,“知否?知否?”“争渡,争渡”为她的词平添了多少韵味和力量。

叠字的好处,除了读起来或铿锵有力或缠缠绵绵,还容易记住,就像划重点“看我看我”,往往蕴含作者的小心思。

《听听那冷雨》叠字数不清,而且都特别形象贴切,抒发情感,绝不是为了叠而叠。

文章一开头,就用一连串叠字将雨季的潮湿冰冷体现得淋漓尽致。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二是,文中语句多有对仗且讲究韵律,读之抑扬顿挫。文中几处将古代典故化作现代语言,同时又保留对仗和押韵,古今结合,浑然天成。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三是,文中透露的感情真挚,容易引发读者共鸣,能够在朗读时带入感情。无论书面还是口头表达,一旦饱含情感,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何止于听,简直能调动所有感官,全部情绪,就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将观众席卷其中,陶醉迷离,无法自拔。

相关文章

  •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 记住宋词(二十六)

    【文字家园】 许多年前,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其中有这样一段:“…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

  • 重温经典: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重温经典: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

  •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刚刚看完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在此之前,我对余光中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乡愁》。 而《听听那冷雨》又让我...

  • 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有着深深思乡之情的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洋洋洒洒四千多字,写雨,写愁,写离别之情。 194...

  •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

  •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

  • 【余光中】听听 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

  •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这是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一篇抒情散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ci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