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徘徊在小小的院子里,等待参观垣曲县博物馆,看到院里屋檐下立有两块摩崖石刻,不明就里,随手拍了下来。这些天翻阅在垣曲县拍摄的照片,认真地琢磨了这几通摩崖石刻,原来是有关垣曲县黄河漕渡、栈道和河防的摩崖石刻,很有意思,很有故事!
感谢小明提供的“建武年”摩崖照片,尤其要感谢节减提供的其他照片和检索到的更多资料,勾起我的回忆,增长了我的知识。
现将一些感觉分几天发出。
黄河漕运
黄河漕运是古代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命脉,它的兴衰也是古代社会经济情况的反映,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考虑,无论定都长安或定都洛阳、开封,都得利用漕运保证东西部地区粮食、物质的交流。汉代时期是调动粮食到首都洛阳。到了隋朝,人口增加,隋炀帝虽然依靠黄河漕运供应,但显不足,不得已而开发大运河,虽遭世人诟病,但的确是解决长安地区百官及民众生机存亡的措施之一。唐代都城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众多,需求膨胀,关中粮食不能自给。比如,唐初岁漕二十万石,递增到中唐,就需岁漕二百多万石。政府不得不加紧调运中原的粮食入关,漕运对稳定京师、救灾备荒、巩固统治等,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唐代凿修栈道,疏通碛滩,提高漕运效率,官方的力度更大。
元明清定都北京后,经济命脉转移到大运河,南北方向交通成了经济的热线,东西方向的汉唐漕运经济流通动脉退居次要地位,成为了民间商业和地方经济活动的通道。
古代既然要利用黄河进行运输,就得考虑河流船只的顺水漂移、逆水行舟的上下行驶的动力、效率,就得考虑船只的载重量,逆流回溯、躲避险滩、掠过三门险境等困难问题。古人在实践中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疏通三门峡、辟山路、修栈道、拉纤助力、分段转输、开新河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围绕改善黄河漕渡条件、提高漕运效率进行的。
1998年,我正在撰写窑洞沿革史。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山西省考古所张庆捷们考察黄河漕运栈道的文章,好生羡慕他们能亲力亲为地实践自己所想。从那时起,对黄河漕渡和栈道有了些印象,但是具体详细的数据是记不住的。
根据目前已知的黄河古栈道遗迹的地理位置、道路宽度、配套设施及时断时续等情况综合分析,黄河栈道的用途不象陕西汉中褒斜等栈道那样能够行走车马,提高陆运效益;这里只是为了方便纤夫挽船,提高黄河航运效率而陆续凿修而成的船夫栈道。究其原因,在黄河,漕运有着比陆运运输量大、时间短、耗费少等优点,所以被历代统治者和资本拥有者重视,社会对漕运的需求,自然带动了历代对栈道的改进。而其如凿新河等措施,自然就被淘汰了。
简单地说,当年的黄河漕运段,是河南的孟津、洛阳,过山西的垣曲、夏县、平陆、芮城、永济,再接陕西的河流这一段。当然啦,现如今,这段黄河已经被大 跃 进的热潮、小浪底和三门峡水库的建设等种种运动和项目衍变的面目全非了。
垣曲县处于三门峡至孟津的河段的中间。黄河垣曲段起于夏县的瓮口村,止于蒲掌乡的马蹄窝,全长近百公里。到同治年间有东寨渡、芮村渡、毛田渡(以上济源属)、八里滩渡、板涧口渡、五福涧渡、鹰嘴庙渡、安窝村渡等渡口。截止到解放前,自上而下渡口有五福涧渡、鹰嘴庙渡、河堤渡、青石崖渡、关家渡、八里滩渡(西滩)、利民渡(寨里)、济民渡(东滩)、清河渡、芮村渡十个渡口。自古以来这些都是兵家相争和物资交流之地。
虽然北宋以后国都搬迁,这段黄河的漕运性质有所变化,昔日渡口、河道千帆竞发,码头车水马龙的繁华逐渐不复再现。但是作为民间商用漕运和南北渡口的战略要地,这里是河防的重要地段,任务功能不减反而增加了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历朝都设置机关防御水患,称为“河防”。明代迁都北京后,中央对黄河、运河河工管理行使职权。永乐九年(1411 年)遣尚书治河,自后间遣侍郎、都御史。成化七年(1471年),设置管理河道职官,称“总理河道”,简称“总河”。随后,漕运、河道两者管理职能分开,形成了漕运、河道两个总督体系。漕运顾名思义,河道简单地说,就是特指黄河的防护工作,保护河堤、防止水灾。河防工程是百年大计,明代潘季驯制定的黄河修守事宜就有筑堤、塞决、护堤等技术规定;又有汛期防守,四防(风防、雨防、昼防、夜防);二守(官守、民守);守堤立法和岁修工料的行政规定等。防汛还包括防凌,到清朝后期,官方颁布的垣曲防汛地段是葛伯寨、东滩渡、瞽塚汛、王茅镇、皋落镇、凤山镇。
再有就是黄河的军事防卫。历代政府都委派官员在此安营屯兵,要防汛、防冰凌、防自然灾害;明清以后,还得防农民起义、流寇作乱等或欲从这里渡河北上南下。
简单几个例子:金贞祐五年(1217年)宣差纪伯瑞镇守葛伯寨。金元光二年(1223)高伦迁保葛伯寨。
明代垣曲隶平阳府,明末天下大乱,河南饥民流寇常通过黄河窜扰到山西,知县段自宏在垣曲河段建造了二十七座守护报警台,用免除徭役的方法招乡民,设立团练,以保护垣曲河段的安全。
清代,政府将垣曲渡口列为兵防要关。从顺治二年(1638)开始,平垣营右司把总一员驻守垣曲县,并逐年增加兵防力量。同治元年改隶东滩营,外委一员署在安民坊,五个渡口兵各三,全县防汛兵十七,城兵十二。到了清中后期,为了镇压捻军,防止捻军渡河北上,在垣曲东滩、安窝、五福涧、芮村各渡口常年驻兵人数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量。一般闲暇时节,大家分工管理,各司其责;如果又闹流寇匪乱,又得防汛护堤忙乱起来,大约就得什么都干了。据说,兵务吃紧之时,正规军达两千人之多,并借调湖南兵士来此防守。地方政府也设置乡团,同治四年(1865)乡团人数达6820名。当时全县户数8000多户,人口不足3万人,差不多全民皆兵了,同时,仅东滩渡口驻兵的窝铺就多达86间之多。
日记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