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朋友互夸,被评价没有“爹味”。刚看到这个评价先是一愣,但暗戳戳感觉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因为据他反馈,这个阶段,很少有人没有这种特性了。
第一次知道“爹味”是去年还是前年,看到了郭涛写的书——《父亲的力量》被挂上热搜,里面的内容因为涉及对女性的态度问题,引起了一波讨论。好奇心驱使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一部分,类似碎碎念,但是明显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怨气和一种以过来人身份的说教意味,看着看着有一种“选对女人很关键”,“女演员很爱作”的刻板印象,通篇更像是一种情感上发泄。
后来“爹味”这个词和时尚挂上了钩,老、土、挫是贴在上面的附加标签。人不可貌相,不想加深偏见。所以形象上的爹味不是关注点。主要的点在于思想上和与人交流的方面。
说的暴脾气一点,浑身“爹味”的人特别讨人嫌,而和“爹味”浓郁的人交流更是一种折磨。谁都有长辈,而长辈那一代人除非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意识觉醒,否则是很难改变的。这种固执可能也是现今激化“原生家庭”反思浪潮的因素吧。
首先,“爹味”浓郁的人跟人交流是抱有一种默认的高姿态,经常以过来人的自居。但其实此时非彼时,现在社会变化速度太快了,造成环境趋势的复杂因素更是数不胜数。以前,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会产生代沟,现在五年就是一个代沟,或者时间更短。后浪面临的问题更多,而资源是越来越少的,没有考虑到现在的一些问题,想当然的以一些固有经验作为谈资优势本身就不太契合实际。当然,这里面也有可用的经验之谈,毕竟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这种经验要随着现实复杂因素的变化才能显得有意义。
其次,“爹味”说教意味浓郁。好为人师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这种倾向要有一个前提。前提就是到底是真的看不过去想要帮孩子一把,把关键的问题点出来说明白。还是纯粹出于一颗炫耀的心,显示自己的渊博知识和底蕴。但其实现在“善用搜索”已深深刻入人们的行为中,不太需要一个可能产生错误的“掉书袋”。
再有,在现在KOL遍地的时代,很难有新的观点和见解。在认知突围的道路上,很多观点都是“嚼剩馍”的状态。尤其很多国家队入局引流,权威带来的认知信任度不容置否。部分“爹味”人群认为拿着这些跟人讲道理肯定没问题,但实际上任何东西都是值得去思辨的,苏格拉底说过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种态度值得内化的。
最后,这种以过来人自居的人还有一种特有的“禁止”性,以自己的观点轻易判定哪件事是对的,哪件事又是错的。但残酷一点说,人和人,甚至时代和时代都是有差距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值得借鉴的,“习得性无助”也是需要破除的。多尝试才能找到适合的,多试错才能察觉优势在哪里。“禁止”的态度是从源头切断了接下来遇到的各种体验,也是一种偏执。
还是非常感谢朋友的反馈,让自己增加了自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一些以前不曾察觉的东西。以后的时间还很长,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最后不知不觉的“爹味”起来,还是尽量避免,保持一个开放的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