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每个炎黄子孙千里迢迢都要回家乡祭祖,再忙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以表对家乡的深情、对祖先的怀念。那是根,那是家。为自己,也是为子孙。不忘源头,纪念先人的事迹,学习先人的精神,同时不忘反思自我。
但是,这几年,任何节日都变得非常的仪式化、商业化。清明节也不例外,祭祖,有祭祀仪式的排场,而缺失了祭祖的真意。
有很多人,在清明节的时候大搞排场,回去带很多的东西到已去先人的坟前,或者给先人们返修坟墓,搞的甚是隆重排场。可是,村里人谁说起来不是摇摇头,有的老人会说:“哎,娃娃们啊!你们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力孝敬父母,死了哪怕简简单单的埋了也不丢人。生前还不好好孝顺,死后做什么都没用”。
那些大搞的人通常会带着他们的孩子、孙子参与,让后代们感受到父亲对先祖们有多么的怀念与重视。很多人遗憾亲人在世时没有能力、没有经历条件好好孝敬父母,死后却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总是充满感叹或想做点什么。
也不免有些人存对先祖的愧对之心使得他有一些极力弥补的行为,或是担心多年以后自己的儿子不孝顺,做出好让儿子能学习的榜样之举。
听命胜于献祭,父母在世时多孝敬父母,多以父母的心为心,胜过人死后任何的祭拜。
能做时却逃避,错过了就以一些虚无的方式弥补,着实没什么用处。如同一个人平时做事不怎么公道,有了钱以后,就会去各种寺庙捐钱。这样做一方面以求心理的平衡,一方面捐赠也是为了追求财利。
一位年长的朋友说:“每年不管多忙,我都要带着儿子在清明节回去给他爷爷上坟。这是必须的,这是孝顺的基本,让他不能忘了祖。”其实,是仪式还是实意,从他平时对待老人的态度和行为上,儿子们看在眼里,是真心实意还是当做负担,这骗不得人。好行为便是榜样。
前几年,清明节我们不回去,每年都是家里的长辈们去逝去家人的坟前祭祖。
今年,爱人带着我们回到老家,他回来不是为去坟前,而是要看看家人。让家人能够感受到儿子们的关心。如果,儿子们一年在外不回家,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会更加感到孤单冷清,老人们在祭祖这件事上可看出将来儿子们对他们怎么样。爱人想要做的是使父母安心,也表达他对父母的关怀。
所以,我们每逢假期只要有时间就回去看看父母,关心他们,看他们有什么需要尽量满足,重要的是和他们说说话。哪怕,只在听老人们说说话,老人就心满意足、喜笑颜开了。
陪伴是最贴心的孝顺,陪伴远远胜过物质上的供给。能忍耐担待老人的性格和行为,远胜过对老人不理解的说教。
任何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孝敬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生的态度。不孝顺有千万句无法孝顺的理由。但无论谁,能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不要在年轻力壮时不体谅父母,在父母离去后却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
网友评论
文兰姐的文章总是能扣人心弦,描写真实的情感,传递人生的道理!
听命胜于献祭,父母在世时多孝敬父母,多以父母的心为心,胜过人死后任何的祭拜。陪伴是最贴心的孝顺,陪伴远远胜过物质上的供给。能忍耐担待老人的性格和行为,远胜过对老人不理解的说教。
是啊,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的去做呢?
人都是自恋的,都倾向于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做事情,而旁人多是看得懂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简单的节日意义往往会被复杂化,而这又反映着人们内心的样子。
文章似散文,却又似观点类文章,如果能将“道理”“装进”故事里会更加精彩,不管从可读性还是从启发性都会更好,毕竟相对于“Big story”人们更喜欢Story.
期待下一篇佳作!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