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中,住着一户普通的人家。家中有个小女孩,叫英子。我从未见过哪个女孩像英子一样聪明机敏,又从未被世俗熏染,她用纯真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慢慢的长大。
这个小女孩就是——林海音。
《城南旧事》林海音 著林海音(1918——2010)原名林含英,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又随父母迁至北京城南。《城南旧事》写的就是她6岁到13岁时在城南的童年回忆,是她的自传体小说。
在《城南旧事》中,她用天真无邪的话语,描述着人情的悲伤别离;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书写着当时北京城的历史面貌;以一个纯真的童心,来折射其中不幸事物的人性光辉。思念孩子的疯子秀贞、做着坏事的好人、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爱说话的德先叔、痛失爱子的宋妈……她在这其中淡化了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成为了是她美好心灵的自留地。
书中写尽了她对北京的怀念和对城南旧事的思念。她的手法细腻、自然又写实,用纤细又充满灵气的笔法,生动又蒙着淡淡伤感的回忆,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部纯美又诗意的怀旧老电影。
而这部老电影就是作为孩童的林海英,她眼中所看到的的人生海海,以及一个关于世俗、好坏、别离、成长的故事。
插画《城南旧事》 关维兴作品英子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她的眼中他们都是平等的“大朋友”,使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英子用同样清澈的眼睛看待她的世界。
孩童视角下的世俗
在惠安馆有一个女疯子,人人都惟恐避之不及。而英子却觉得她很有意思,兴趣满满地想去结识。虽然年幼,但心思敏感的英子也懵懂中明白人们对于疯子的不容,所以才会在与疯子拉手的时候觉得害怕。
但她怕的不是疯子,而是怕被人看见她跟疯子拉手,怕人们口中的“世俗目光”。
随着故事的展开,惠安馆的人物过往渐渐清晰。这个女疯子叫秀贞,曾经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穷学生私定终身。没想到这个穷学生回老家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怀有身孕的秀贞。
而那个时代未婚先孕是不被世俗允许的,于是,在孩子出生后,秀贞的父母狠心把孩子丢弃在齐化门,从此杳无音信。接连失去爱人和孩子的秀贞,于是变为了人们口中又哭又笑的“疯子”。
英子听过窗户底下关于秀贞的闲话,也曾被家人拦着不许接近秀贞,但在纯真的英子眼中,一笑就有两个小酒窝的秀贞怎么可能是疯子呢?她明明只是一个只是一个丢了思康三叔和小桂子的可怜女人。
在纯真的英子眼中没有世俗,小小的她不明白什么是“有伤风化”,她只知道她同情秀贞,也喜欢秀贞。所以才会帮她找到了女儿小桂子,甚至不惜偷母亲重金打造的手镯给他们做盘缠,帮助秀贞母女连夜逃跑,在雨夜送他们上火车。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悲剧,但我想英子跟我们一样,也想象着秀贞曾经憧憬过的那些美好结局——在世俗中挣扎的“疯子”秀贞和家人们团聚了。
插画《城南旧事》 关维兴作品孩童视角下的好坏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搬到新帘子胡同“忘记”秀贞母女后,英子不再提起那段惠安馆的过往。上了学的她喜欢念着《我们看海去》,她心中感叹大人口中的好坏就像课文里的蓝天大海一样让人分不清。
在一日午后,她发现了一处疑似藏污纳垢的“秘密基地”,随之一起打开的是英子年少的好奇心。于是想一探究竟的她借着找皮球的名义,又一次去了那个基地,而这一次,他看到了一个蹲在草丛里的男人。
林海音在这里用了一个讽刺的写法,把这位人们口中的贼人的面目,刻画成看相人中经常说的“嘴唇厚厚墩墩的”老实人相。而这个一脸老实相的人,却是近来频繁盗窃的贼人。
从这时候开始,在英子小小的心灵中对善恶好坏的划分产生了疑惑。她分不清这个人的好坏,就好像自己分不清大海跟蓝天一样。
她只知道自己有一个大朋友,这个朋友有一天会和她一起去看海,去看清楚金色的太阳是从海中升起还是天空升起。
我有时候也会跟着思索:这个小偷真的是坏人吗?是,因为他做了坏事,偷窃他人财物;但他又不算是,他只为了弟弟的学费不得不为之。
虽然最后那个嘴唇厚厚墩墩的人被抓了起来,但在这段故事里,英子已经摒弃了好坏,只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友情和美好的看海约定。
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坏事的人。
插画《城南旧事》 关维兴作品孩童视角下的离别
人生就像一列行驶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外一个人会陪你走的更远。
对于英子来说,离别在她的眼中也有各种滋味。
痛苦:在与秀贞和妞儿的离别痛苦的,她在朦胧的记忆中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致使二人离去再也不得相见。
害怕:因了有过与秀贞母女痛苦的离别,在感觉到蹲在草丛里的那个人要离开的时候,她觉得害怕,害怕失去这个大朋友。
欢喜:德叔和兰姨娘离开的时候英子是欢喜的,既欢喜二人终成眷属,又欢喜解决了母亲的忧愁烦恼。
重聚:宋妈因为失去一双儿女决心回家,她心里虽然舍不得宋妈走,但她知道宋妈还会再回来跟他们团聚。
伤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随着毕业的歌声响起,英子就要离开学校,她伤感着自己的成长。
安静:父亲去世的时候,英子看到院子里的落下的石榴树,以及正在玩耍的弟弟妹妹,她从来没有这样镇定和安静过。
此时,不得不承担起责任的英子心中一直记得父亲留下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插画《城南旧事》 关维兴作品孩童视角下的成长
英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别离中被迫成长了起来,在书中她带着特有的纯真的视角,回望着她的成长轨迹,努力淡化着悲伤。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对着英子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着德先叔上马车的时候对着英子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对着英子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那么,成长对于她来说是什么呢?
我想,成长对于英子来说是把蒙在脸上企图逃避过往的双手拿开,迎接新的将来;成长对于她来说是再也不会迟到,成为早早等在校门口的学生;成长对于她来说是看到父亲的花儿开了又落,而发现自己再也不会是小孩子。
成长,就是一次次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再一次随着《送别》的歌声和远去的驼铃声,故事告一段落。虽然这些人都随着英子的长大没了影子,彷佛跟随着她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但留在内心深处的最柔软,最纯洁的角落里,这些故事不曾褪色,婉若珍宝,时时拿出来擦拭怀念。
插画《城南旧事》 关维兴作品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虽然童年一去不还。
但当我放下书本,眺望着远方,闭上眼睛,仿佛也听到了那童年的驼铃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一声一声轻轻地回响着……
紧跟着,童年也重临上我的心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