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伯特.海灵格先生说:关系有几个已然存在的先决条件:归属、平衡、序位。
归属、平衡和序位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又互补。同时,这三者的交互作用也是建构我们良知的经验。因此,我们也以直觉、需求和本能反应等形式经验良知。所以、透过良知的作用,我们经验到归属、平衡和维持序位的需求。
差异
虽然这三个需求:归属、平衡及序位总是同时运作,但三者也各有不同的目的,也各有不同的罪恶和清白的经验方式。所以随着目的和需求的不同,我们也将经验不同的罪恶和清白感受
1)当罪恶和清白的感受是为了达到“归属”时,我们会以分离、疏远的感受经验罪恶,而以舒服,亲密的感受经验清白。
2)当两者是为了达到施与受的平衡时,罪恶的经验会以责任呈现,而清白的经验会以自由或是期待的形式呈现。
3) 当罪恶与清白是为了达到“序位”的目的时,我们会以内疚、对被惩罚的害怕经验罪恶,而以尽责、忠诚经验清白。
即使有时我们与他人看来相互对立,但透过良知的引导,我们在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朝向这三个目的之一。因此我们会经验到与他人之间因良知目的的不同而带来的冲突,同时我们内在也可能因为同时经验不同目的而产生冲突。因此为了达到平衡,良知会为了达到归属的目的而禁止我们的某些行为,但同时为了维持序位,又否定了达到归属的某些行为。
比方说,当我们以他人伤害我们的程度等量回报对方时,我们“平衡”的需求会感到满足,并认为这是公平的。然而在此同时,我们也牺牲了归属的需求。为了同时满足归属与平衡,我们必须以低于对方伤害我们的程度回报对方。如此一来,虽然我们牺牲了平衡,却达到了爱与归属的目的。
相反,如果我们以对方所给予我们“好”的程度等量回报,我们满足了平衡却无法照顾到归属的需求。如果希望同时满足平衡和归属的需求,我们必须回报多于对方所给予我们的。当我们回报了对方所给予我们的礼物之后,对方就要同样的原则以多于等量的礼物再次回报。以这样的方式,施与受能够达到平衡,归属与爱的流动也会在往来的循环中达到。
我们也可能同时经验到归属的需求与序位间的矛盾。举例而言,母亲告诉她的孩子,他因为顽皮而必须留在房间里。当她独自将孩子留在房间里时,序位目的就达成了。但是孩子会开始生气,如此一来,虽然满足了序位。却违反了爱的原则。但是,如果母亲在一小段时间之后,解除了对孩子的惩罚,虽然此举违反序位的原则,但是却强化了她与孩子之间的爱与归属。
无论我们如何回应我们所碰到的情境,我们都同时会感到自由和罪恶。
不同的关系
就像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内在需求一般,我们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关系的利益可能相互冲突。当我们照顾了某一段关系的同时,也可能伤害到另一段关系。在一段关系中维持清白的行为,却可能在另一段关系中引起罪恶。我们常因为同一个行为面对许多不同的审判。可能有人谴责我们某个行为时,却有另一个人赞扬我们所做的。
序位
有时我们会只单纯地经验一种良知的形式,更多数时候,就像在一个团体中,不同成员各自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着,他们也各自经验不同形式的罪恶和清白感受。以同样的方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也确保团体整体的利益不受损害。即使相互对立,也是为了服务更大的秩序。
这样的序位就像是一个陆军统帅,在不同的战场,以不同的战略部署不同的军队,并给予不同的武器装备。他在面对不同战况时,以不同的战略取胜。但为了赢得整个战争,有时他必须输掉部分战役并失去城池。这也同样适用于清白,我们只能在某些时刻感受到清白。
表象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罪恶和清白常是相伴相随的。如果你试着要维持清白,通常罪恶的感受也将同时升起。如果你住在罪恶之屋中,你终将发现,清白也存在同一个屋檐底下。进一步来说,罪恶和清白常常会相互交替,有时当我们掀开罪恶的外衣时,常会发现底下隐藏着清白感。
我们可能被事物的表现所蒙蔽,但结果却能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真相。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部分,我要跟您分享一个小故事。
棋手
他们将对方当成对手
面对面地坐下
比赛进行着
在同一张棋盘上
有许多不同的棋子
他们遵循着古老的游戏规则
一步接着一步
这是一个古老而神圣的棋赛
在进行过程中
双方各有损伤
他们努力地尝试赢得优势
直到所有的棋步完成
再无棋子可移
游戏至此结束
然后他们交换座位和棋色
继续重复一样的赛局
那些身经百战的棋手们
曾经历多次胜利
也有过多次失败
他们在输赢两边
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大师
网友评论